以文脉传承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徐同华    

  海陵红粟流衍,泰城熠熠生辉。作为泰州市主城区,海陵历史文脉绵长,文化资源富集,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是泰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筑保存最完好、文化底蕴最深厚、传统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区域,是泰州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主阵地。近年来,海陵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依托人文优势,涵养城市文明,通过对凤城文化的挖掘、研究、呈现、传播、推广,持续推进文脉传承,文化建设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着力焕发古城活力

  紧扣泰州市委一轴一核三极三城的发展思路,海陵扛起主城担当,履行属地责任,让古城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泰州古城拟作为核心展示园被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围绕规划中泰州城遗址等一批文物、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海陵凸显江城入于泱漭的主题,循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之思路,打造标杆项目,打响对外交流品牌,实施唐甸龙骨滩探源、港口岸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九岛环湖生态修复等保护传承、环境配套等工程,建设有特色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此提升城市开放品质形象,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泰州段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推进盐运河文化带建设。海陵境内由运盐河、卤汀河、泰东河及稻河、草河构成的运河系统是大运河重要的支流,在漕运经济的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财富,在大运河文化带泰州段建设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海陵在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延续运河历史文脉、推动运河文化传播、开发运河文化产业等方面进一步谋深谋细实施路径,涵西、涵东两大文化街区焕发新颜,泰来面粉厂工业遗址文化复兴工程顺利推进,九里沟、老高桥、南天滋、宫涵等节点游园建设连点成片,整体打造沿运河文化生态廊道,一幅古今辉映、人水共生的最美画卷已在盐运河沿线徐徐铺开。做好古城保护更新精彩文章。泰州古城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历史文脉,也是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围绕集萃人文、承载记忆、寄托乡愁的特色定位,全力打好活化传承、融合发展、数字赋能组合拳,切实保存古城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延续性,守住古城文脉人脉,先后启动实施了钟楼巷、十胜街、仙桥南小街等街区的统筹规划、整治提升工作,完成苏北党校旧址等文保项目赋能行动,启动宫氏住宅等文保单位修缮,加快梅兰春等老字号振兴步伐,创新文商旅融合路径,打造早茶经济、非遗经济等特色经济,塑造新时尚、留住烟火气,全力提升海陵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着力“日用”化为“不觉”

  海陵见证了泰州学派的诞生,是解码百姓日用即道的城市样本。两千多年的岁月流转,沉积了海陵肥沃深厚的文化土壤,扎下了海陵名人辈出的文化根底,生成了海陵融合创新的文化品性,文化的生命力充溢在百姓的生活中,在足够充分的日用之中化为不觉多举措扎实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以文化人,以文惠民,随着文化海陵的持续推进,海陵依托现有基础、环境条件和文化禀赋,优化文化空间布局,提升文化服务品质,一镇街一特色群众文化品牌格局初步形成,城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建成开放了区图书馆等一批文化民生工程,将文化服务送至市民身边。非遗“活态”传承滋养城市与文脉。编印《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建立并完善了国家、省、市、区四级名录体系,一大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抢救和保护,泰州扬派盆景剪扎技艺、海陵撂石锁等入选国家级名录,泰州道教音乐、泰州白酒酿造技艺、泰州干丝制作技艺等入选省级项目名录,东方糕点厂等被评为市级生产性传承基地,初步形成点、线、面树状网格化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空间布局和15分钟非遗展示圈,同时借助微海陵公众号,图文并茂地宣传、展示全区的非遗项目,让非遗在吃住行游购娱火出圈,实现非遗+旅游的有效链接。公共文化服务凝聚“城市烟火气”。围绕打造首善之区,不断开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陵载体,在全省率先启动文艺共享·星火赋能工程,组建服务团队11支,首批邀请联盟单位22家,覆盖全区商旅文行业。大力扶持特色文化团队建设和精品剧目创作,成功培育打造小鹰扬剧团等四支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海陵撂石锁等七个项目参加省运会全民健身展示。找准文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交汇点,举办大美泰州·幸福海陵超导音乐嘉年华、泰享消费·夏夜海陵龙虾嗨啤节等大型活动,参与人次逾二十万,为拉动夜间经济、推动旅游消费注入新动能。

  着力塑造城市名片

  香粳炊熟泰州红。近年来,文化滋养了最吉祥的泰式生活,成为海陵重要的城市名片,吸引着逐梦爱美者纷至沓来。流衍在红粟里的城市气质。自汉代至今,一粟沧海,积储靡穷,见证了海陵作为天下粮仓和盐粮集散地的历史地位,彰显了凤城文脉的绵延不绝和传承不断。连续多年举办红粟文化节,评选红粟文艺奖,建设红粟书房,出版《五条巷》等红粟系列丛书,区域文化辨识度愈发明显。筹建中的海陵人文艺术中心,立足文化传承发展,力求讲好海陵故事、赓续凤城文脉,打造城市文化阵地和新地标,让各类文化资源串起来、连起来、融起来,再现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荣光和风采。擦亮梅乡文化品牌。泰州是久负盛名的梅郎故里·戏曲圣地,梅艺节已逐步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之一,成为江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之一,成为泰州最具标志性的城市名片之一。作为主城区,海陵着力做优梅兰芳研究会、梅乡京剧团、梅乡票友联谊会等一泰三梅活动平台,出版中英文版符号江苏口袋书《梅兰芳》等图书,每年举办百梅争艳·梅韵飘香戏曲汇与海陵有戏天天唱群众文化展演月等活动,组织优秀群众演出团队开展经典戏曲表演,奏响了海陵戏曲最强音,擦亮了海陵有戏品牌,切实推动了梅兰芳艺术精神的当代传承,让梅郎形象在海陵处处可观,让梅派曲韵在凤城世世传唱。泰州电影从海陵出发。近年来,海陵本土电影迅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初具产业雏形,被誉为一种现象而广受关注,从海陵出品走向海陵题材,从一方小城走向国际影坛,海陵拍”“拍海陵成为一种创作模式。《香河》入围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纪录片《单声》入围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建筑师》《小事儿》分别入围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和平遥国际电影节藏龙单元,《我的影子在奔跑》荣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国内著名电影人田壮壮、张建亚都曾先后来到海陵参与影片《建筑师》的摄制,艺术与产业在凤城美美与共,展示着海陵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者系泰州市海陵区文联主席)

  责任编辑:冷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