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古城精彩交融

发布时间:2024-01-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 忠    

  今年7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江南文化的集大成者,姑苏区作为苏州的政治、教育、文化、旅游中心,拥有全国唯一2500多年城址未变的古城。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理应成为姑苏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首要课题。我们要不负历史重托,担起时代重任,奋力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共承共享、共生共荣、共兴共进的姑苏新篇章,讲好中华文明的姑苏故事。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共承共享的当代范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指出,到处都是古迹、名胜、文化,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姑苏人的这份福气来自于经济富庶、环境优美的物质积淀,更来自于渊源深厚、特质鲜明的文化滋养。近年来,姑苏区秉承大苏州保护理念,一体保护包括街巷、建筑、传统民俗在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设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苏州32号街坊保护更新项目入选中宣部优秀案例,特色名街志《平江路志》首发亮相。

  增强使命自觉,树牢“责”的意识。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始终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站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高度、增强城市文化自信的高度、建设人民城市的高度理解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精髓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自觉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古城保护更新大局,在承文脉”“传古韵”“涵精神上着力,为古城振兴贡献更多宣传思想文化力量。

  激发思想自觉,凝聚“承”的共识。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极大提升了姑苏人的文化自豪感。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姑苏文化浸润工作,邀请更多文化名家和大师做客姑苏大家说,依托理悦姑苏等群众性宣讲平台,最大程度唤起人民群众对姑苏文化的感情,动员群众成为文化传承和建设的主力军,真正在心里传承好

  砥砺行动自觉,打造“享”的范本。坚持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敬畏之心善待历史遗存、梳理文化资源,持续开展典籍里的姑苏研究与整理。借力辖区各类博物馆、园林、景区和口袋公园,建设文化堡垒,营造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提质文化服务,实施非遗文化传承提升发展行动,围绕物、艺、人,打造平江片区非遗文化街区、中张家巷戏曲文化街巷、桃花坞木版年画展示销售中心,探索非遗产品产业化姑苏路径。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贡献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共生共荣的姑苏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强调,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古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的最生动载体,是姑苏的优势所在和自信之源。近年来,姑苏区积极推动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连续5年成功举办苏州国际设计周,持续提升对外文化传播力。

  协同全局,令保护文章纲举目张。坚持全局观念,把文化工作置于古城保护的大局中,以32号街坊、五卅路子城、虎丘综改、桃花坞、过云楼怡园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坚持历史文化价值导向,探索在古城保护中文化保护研究展示宣介开发产业的全流程导入,以点带面实现文化赋能古城保护,古城保护彰显文化的双向奔赴,逐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框架。

  向内深耕,使古城生活精神充盈。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归根结底是作用于人民生活、体现在人民生活。深耕苏式生活典范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韧性、耐心、定力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兴城,打造历史文化古城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推动净美街巷”“绿意姑苏”“好人选树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固本增量、提质升级,真正实现苏式生活人、物、景的一团和气。

  对外展示,使古城新声传播四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对外展示古城文化,创意讲述古巷、古建、老宅、园林背后的故事,塑造一批具有全局性、引领性的对外宣传拳头产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和传承展示活动,如名人在名园诵读名诗、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帧藏最江南数字影像创作大赛,进一步彰显古城文化魅力,全面展现中国风、江南韵、苏州范

  以不息的文化自强,描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兴共进的繁华图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回音,又是现代文化最深厚的内蕴与根脉,需要我们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继承创新、薪火相传和代代守护。近年来,姑苏区持续探索传统现代化、古典潮流化的发展新路,古城现代文明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聚焦优势转化,推动文化产业繁荣。落实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精准绘制文化产业图谱,依托古建老宅、M0用地等独特资源禀赋带来的比较优势,打造数字创意和高技术服务两大产业创新集群,重点发展以平台支撑为核心的元宇宙、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新业态。挖掘千年水城”“园林之城”“百馆之城”“天工苏作等地区资源优势,着力营造二轴三区多园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构建体验场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全面落实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创新策划非遗之旅、碑刻之旅、状元之旅等多条精品文旅线路,着力打造平江九巷等文化氛围足、沉浸互动感强的文旅融合场景,让居民、游客真切体验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做优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旅游节品牌,高水平建设水韵古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助力运河遗产现实呈现,真正使文物起来、文化起来、文旅起来。

  丰富文化供给,做强文艺IP优化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强化文艺人才建设,统筹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推进影视剧《山塘茶馆》播出、音乐剧《花开河西巷》演出,让一部剧、一首歌带火一座城。依托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打造长三角电影文化地标。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江南小剧场社会综合效应,让更多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作者系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委员,中共苏州市姑苏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