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负一流大学新的文化使命

发布时间:2024-01-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季卫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重大要求,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人民立场和实践品质,是强国复兴新征程上更好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必须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走在前、作表率、建新功,不断探索新时代以教兴文、以文化人的客观规律,更好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锻造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实践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和以历史主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富足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富有的精神文化力量,两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教育是兴国之本、强国之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战略力量。一流大学在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处于极其重要地位,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找准矢志追求一流的坐标系和着力点,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赋能高质量发展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明确提出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此,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永葆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政治本色,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努力成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展现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高等教育标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好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决筑牢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在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实践中当好示范。进一步发挥一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汇聚高地的融合优势,在加强基础研究和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上持续发力添能,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突破卡脖子难题上持续攻关超越,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新贡献,进而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不可或缺的科技文化支撑。

  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把育新人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表明我们党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离不开新时代青年的踔厉奋发、接续奋斗。文化的本质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培养和造就能够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时代新人。一流大学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筑文化育人新优势新高地的重大任务,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现高质量发展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一流大学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各领域、各环节,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优秀品质,在用优秀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上探索形成可辐射推广的典型经验。必须把握优秀文化代际传递的内在逻辑,促进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紧密结合,善用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向,在高水平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和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展现新作为。必须坚信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进一步增强能够培养出大师和领军人才的信心与底气,把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作为重中之重,兼顾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能导向,以系统推进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一流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

  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按照两个结合原则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哲学社会科学在推进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探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一流大学是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把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为主线,发挥好相应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文化优势,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时代境遇和面临的形势任务,以求真的态度、开放的视野和扎实的学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式发展,高水平开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理论根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深入研究阐释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自觉作为、主动发力,进一步呈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独特优势,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历史自信、内生活力和发展韧劲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供给。要坚持胸怀天下,把更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依托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办学育人特色不断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体系与话语表达,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人文交流与友好对话,在推进全球治理、破解发展难题中积极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和展现中国形象,努力成为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排头兵。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江苏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