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南京的解放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也宣告了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一个诞生时仅有50多人的不起眼小党,何以能用短短28年时间就取得全国政权的胜利,仅从渡江战役时的一组数字,我们可以管窥人心向背的强大力量。
数字一:渡江战役前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之比为2∶1
1946年内战爆发时,国民党拥有海陆空三军,总兵力430万人,配备美式武器装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没有海空军,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合计127万人,装备更是远落后于国民党。凭借优势军事力量,国民党悍然挑起内战,其参谋总长陈诚扬言,“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然而,仅仅两年多时间,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共两党的军力对比已彻底改变。至1949年1月,国民党总兵力已下降到204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增至358万人。再经过荆门战役、西北春季攻势等,至渡江战役前,国民党的总兵力已降至200万左右。而人民解放军经过数月整编,又充实了力量,总兵力达到400万人,是国民党的2倍。渡江战役中,在西起湖北宜昌东到上海的1800余公里长江沿线,国民党部署了约70万兵力,幻想凭借长江天险和海空军优势,阻止解放军渡江南进。中共中央军委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以及地方部队120万人参加渡江作战。从兵力上来说,解放军已占据绝对优势。军事力量的变化并不单纯是数字的增减,在根本上体现的是人心所向。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起义、接受和平改编和投诚的官兵就达到177万余人,起义投诚将领1400余名,其中渡江战役中起义和投诚的国民党官兵为10.2万人,甚至连国民党首都警卫部队97师也举起了义旗。比较有意味的是,南京解放时率先进入总统府的解放军第35军正是由原国民党起义部队整编而来的。
数字二: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和支前民工之比是3∶8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和支前民工的比例为1∶9,而在渡江战役中军民比例是3∶8,即120万∶320万。两次战役军民比例的差异是由战争的不同特点所导致的。淮海战役在广阔的中原地区进行,需要大量的陆路运输,而渡江战役则是要突破西起湖口东到江阴的千里长江防线,除了基本的物资与民力保障,还尤其需要大量精通水性的水手和船工。在战斗打响之前,江北解放区开展了历时5个多月的支前运动,共发动民工320万人,筹运粮草4.5亿斤,征用船只5万多只。据苏北支前司令部统计,组织渡江民工是支前的难点之一,即便如此,仅苏北解放区就动员渡江船8302只,后方转运船12675只。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是渡江战役胜利最可靠最坚实的后盾。
在长江里划小船,不只需要技巧和体力,更考验立场与勇气。老百姓冒着枪林弹雨驾着自家船只送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壮观的一幕。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时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数字三:渡江战役时南京地下党发展到约2000名党员
渡江战役中首先进入南京城的三野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后来曾对时任南京地下市委书记陈修良说:“南京实际上是和平解放的,地下党起了里应外合的作用。(国民党)海陆空军多已起义,南京的守敌逃光了,解放军得以和平方式占领南京。”南京城里应外合式的和平解放,地下党显然功不可没。
1946年4月,受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派,陈修良“抱着必死的决心”赶赴国民党统治中心,秘密重建南京市委,此前南京地下党组织已历经八次重大破坏,牺牲了成千上万共产党员包括七位南京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责任担当,地下党员仍以无畏勇气和过人胆识,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中坚持斗争,至南京解放时,党组织已从重建时的200余人发展到80个支部约2000人(含撤退到解放区的党员200多人),建有工人、学生、小教、公务员、文化、警员、银钱业、店员、中教九个工作委员会以及情报策反系统等,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和国民党的党、政、军各部门。由于地下工作紧密结合劳动群众“要生存、要和平、要自由”的切身利益和基本需求,南京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运动此起彼伏,多次造成全国性影响,撼动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为配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南京地下党极为重视情报和策反工作,仅国民党的江防部署计划,我方至少从三个渠道获得可靠情报,并送达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据陈修良回忆,“当时情报部门人数极少,我们的情报工作是依靠群众的力量”,“统战对象有时常起重要的作用”,“亲属关系也很有成效”。在市委的有力领导下,南京地下党还先后策动国民党海陆空三军频频起义,并开展护厂护校斗争,协助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南京,使南京完整回到人民手中。周恩来、刘伯承、李克农等都曾高度称赞南京市委的地下工作。相比国民党的庞大统治机构,渡江战役时仅有2000人的南京地下党的卓越贡献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也显示了民心向党的磅礴伟力。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