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需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使得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面临诸多挑战,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生产方式。在这一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首创新质生产力概念,旨在引导和推动这一转型。
日前,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一书,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高培勇领衔撰写,凝结了一批在经济学、管理学、工程技术、社会学等领域具有显著成就和深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的智慧。该书共35.6万字,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发展路径,对江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内容丰富,观点前瞻,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推动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深刻阐释生产力新理论
生产力理论是经济学中研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组合方式对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影响的理论。它是理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技术变革的基础。之前,我们比较熟悉的生产力理论主要有古典经济学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力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共四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这是生产力新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结合了当代科技创新的趋势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原理,如劳动分工、资本积累、科技进步等因素对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理论又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对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总之,生产力理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每一代理论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深化生产力的理解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这些理论之间也相互影响和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经济学生产力理论体系。那么,作为一种生产力新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新在何处?其理论内涵是什么?应该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对此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详尽的回答。
提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操作指导
作为一种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虽然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其首要任务应用于指导中国的经济实践。基于此,《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这本书通过“新动能”“新模式”“新产业”“新科技”的“四新”维度,构建了一个严密的逻辑框架,深入探究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旨在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战略性的指导和建议,而非仅仅停留在学术理论探讨上。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首先将新动能定位为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推动力。新动能涵盖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这些新动能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为后续的新模式、新产业和新科技提供了动力源泉。逻辑上,新动能是整个框架的起点,它激发了对新模式、新产业和新科技的需求和创新。
该书将新模式作为组织形式。随着新动能的涌现,传统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结构面临着重构的需求。新模式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成为新动能发挥作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这些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产业融合和协同发展。在逻辑链条中,新模式是对新动能的具体应用和实践,它将新动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书中将新产业作为发展载体。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经济增长的新领域。新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并且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逻辑链条中,新产业是新动能和新模式作用下的产物,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
最后,该书将新科技作为核心驱动。新科技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突破和创新,为新动能、新模式和新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新科技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逻辑链条中,新科技是整个框架的核心和支撑,它为新动能、新模式和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动能激发了对新模式的需求,新模式的实施促进了新产业的发展,而新产业的壮大又依赖于新科技的支持和推动。这四个维度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完整图景。通过这样的逻辑链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我们理解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可行的路径。
探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路径
一个简化的方程式“Y=A*F(K,L)”通常被用来描述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其中,Y表示经济总产出,L表示劳动力,K表示资本,A表示以技术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F表示函数关系。如果增加新质生产要素,用D表示,该经济增长方程式就改写为“Y=A*F(K,L,D)”。从方程式可得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模式主要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对“A”发力,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种发展模式可以称之为科技创新模式。第二大类是对“D”发力,发掘新质生产要素,加快发展新产业,这种发展模式可以称之为产业创新模式。第三大类是对“F”发力,改革生产关系,改善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种发展模式可以称之为改革创新模式。那么,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应该选择哪一类,或者选择哪一类中的哪个点,或者对哪几类进行组合,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产业基础、技术科研能力、市场前景和容量等各种因素的具体情况而定。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没有现成的发展案例和指导建议?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一书以江苏为全国探路的方式,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对江苏经济社会的可能影响,以及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在全国前列的基础条件和发展路径,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地方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一种务实、灵活、多元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思维。这种思维有助于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促进中国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综上,《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一书为我们理解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无疑将成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书的出版,不仅对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系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