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发布时间:2021-01-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方建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这表明,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三农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努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必须将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作为重要环节。实际上,我国扩大内需的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农民收入能否持续快速提高。因此,为了有效扩大内需,应该千方百计地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举措。国际经验表明,南美一些国家之所以长时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贫富差距过大、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日本和韩国由于在中等收入阶段非常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十分注重提高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因而顺利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从现阶段到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要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再上新的平台,那么,通过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必然要求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强化农村产业基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这些措施有助于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从而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事实上,也只有立体地、全面地把握农民增收这个伟大工程,才能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出能够达成目标的最有效策略。

有效地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必须从多个维度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深度运作农业,在农业产业内部充分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一方面,以先进技术手段促进传统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开辟农民增收新空间。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依托更加严密的组织、精细的分工,让小农户变成精品农产品供应商、职业农民,从而有效提升农业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农产品大幅增值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一头连着种养基地和广大农户,一头连着流通业和服务业,是联结工农、沟通城乡的重要民生产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产品加工程度决定了农业增值程度、农民富裕程度和农业现代化程度。发展加工和流通业,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这是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驱动器。精深加工是农产品有效提升附加值、丰富产品形态和拓宽市场渠道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使农民降低农产品种植风险,并从农产品生产中获得额外的、较为稳定的收益。各地应该围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目标,立足于链条拓展,围绕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大力培育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协同发展,大力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拓展农业,提高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收益。要突出发展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服务型创意农业,推进创意农业与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特色小镇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培育创意农产品、创意农田景观、创意水乡风情、创意文化、创意节庆、创意农居、创意活动;积极依托农业生态资源,开发绿色健康食品,培育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也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必须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促进农民到城镇落户;研究制定进城农民落户成本共担机制,由城市政府和进城农户按比例承担全部落户成本;激励地方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妥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问题,降低进城农民的各项生活成本;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支持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和环境。

强化政策保护与政策引导作用,促进农民增加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要通过加大农产品价格保护和生产性补贴力度,保证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政策,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尤其要完善小麦、大米等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应积极推进小麦、大米、玉米等主粮的种植收入保险,加大对粮食规模种植农户进行直接补贴的力度,使粮食种植农户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同时,健全农业保险政策,扩大农产品保险范围和种类,提高保障力度。要通过政策引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一是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增加农民的股息收入;二是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加快推进两置换一转化,鼓励发展房东经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三是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开发适用于农村居民的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在乡镇设立理财机构,宣传理财知识,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理财投资;四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保障。

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赋能。一是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主题,分层分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围绕贫困地区生产经营实际需求,对贫困村、贫困户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免费为贫困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劳动生产技能。二是组织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主题活动,全面普及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技赋能等知识观念,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三是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与农民培训的跨界融合,建设完善科普APP、云上智农APP等手机移动端传播体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利用手机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