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征程上推动两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2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王 倩 卞海峰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两汉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文化认同,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存灿烂,在国内外广泛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也构筑了江苏南有吴韵、北有汉风的鲜明资源禀赋和文化发展版图。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把两汉文化中蕴藏的优秀文化基因激活,成为徐州肩负的文化使命。

深刻认识两汉文化的时代价值

两汉文化历经两千余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其中尚和合、崇民本、讲仁义、守信用、重家国等核心思想,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见证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情感依托,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今天,深刻认识两汉文化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华文化厚重而多彩的历史图谱上,两汉文化的最大历史贡献,是推动了大一统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形成。两汉文化上承先秦、下启后世,对中华文化统一性、体系性、兼容性、发展性的整体建构都有重要贡献。不仅是世界性的文化符号,更代表了中国人归属的精神家园。这一时期,治国干臣、思想名家、文学巨匠、科学大家、医界鼻祖,群星辉耀;新思想、新观念、新制度、新发明、新创造,层出叠现;哲学、宗教、科学、文学、艺术、教育等,均得到了开拓性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两汉文化蕴含的文化精神密不可分。因而,传承发展弘扬好两汉文化,要深入挖掘阐释两汉文化的时代价值,系统凝练两汉文化中代表性强、识别性强的元素,将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与文明进步相结合,充分激发人们对两汉文化的认同、共鸣和共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科学把握两汉文化的精神内涵

两汉时期推行的政治、经济、法律、婚姻等制度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民风民俗等,对中华文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把握两汉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向世界传达中国价值、共享中国智慧,意义深远。

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彰显。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价值提炼。我们常说的大汉雄风,就包含着刚健有为的精神内涵。推翻秦的暴政,体现了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抱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彰显了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革故鼎新的政治追求,创造了一个政治上清明、经济上富足、军事上强盛的汉王朝。千百年来,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发挥了巨大能量,推动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

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得以实践。刘邦在建汉之初就采纳陆贾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时期,贾谊提出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并深刻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这些治国理念与先秦时期道家主张的爱民治国、儒家奉行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等一脉相承,成为汉朝走向繁荣昌盛的思想助力。民本思想在汉朝的继承、完善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如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一直贯穿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

礼治天下的伦理观念在这一时期更加成熟。中国传统思想非常注重对人的伦理和道德的教化,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教的真正定型是在汉代,用礼教来进行道德建设的成熟模式也是在汉代确立起来的。两汉时期,礼学大家频现,如西汉叔孙通、董仲舒、刘向,东汉曹褒、贾奎、马融、蔡邕等;经典性著作也颇多,如《汉仪》《汉礼》《仪礼》《礼记》等。是中国传统道德向生活秩序渗透的重要途径,也是古代社会道德生活成功构建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表达了新时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准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愈加丰富。儒家所倡导的的精神在汉朝被发扬光大,体现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顺应自然;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主张仁爱、和为贵、厚德载物;注重国与国的和谐,汉朝开拓了北绝大漠、西逾葱岭、东越朝鲜、南至大海的广袤版图。一个字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等含义,蕴含着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今天,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和而不同理念的时代演绎。

推动建立两汉文化的时空链接

文化,是城市智慧的积淀,是城市精神的依托,是城市发展的向导。两汉文化的智慧、气度、神韵,对今日徐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传承发展两汉文化,成为徐州推动发展的行动自觉。

形成两汉文化标识。徐州的多元文化交汇激荡,孕育形成了军事文化、宗教文化、书画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涌现了汉代刘向、刘歆,唐代刘知几,宋代陈师道,清代张竹坡,近现代张伯英、马可、李可染等名家大师。可以说,千百年来,文化基因生生不息地传承于徐州时代变迁的进程中。踏上新征程,要深入挖掘两汉文化富矿,加强研究阐释和赓续传播,持续擦亮舞动汉风品牌,推动博大厚重的汉文化活起来”“火起来。除了专业研究之外,亟需让两汉文化散发出现代人间烟火味。要调动现代艺术创造手段,将两汉文化元素在地铁、站台、城市雕塑、户外大屏等载体上充分展现,让两汉文化元素成为城市新场景,形成鲜明浓郁的文化标识。

扩大开放交融视野。古徐州承载着夏、商、周文化的传递,成为黄河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之地,两汉文化由此孕育。汉朝楚王之女刘解忧远嫁乌孙,促进了汉王朝与西域诸国交往融合,为贯通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元明清三朝,大运河傍城而过,汴泗交汇而行,为中华文化繁荣打通了南北交流、兼收并蓄的黄金水道。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已成为南北东西经济互融、文化互通的重要枢纽。未来,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放大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聚力建设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打开开放之门

承继开拓创新理念。文化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正本清源,更需要推陈出新、守正创新。刘邦及其功臣集团建汉之初就审时度势,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革故鼎新,构建起治国安邦的四梁八柱。千百年来,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彭城儿女。今天,徐州提出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持续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振兴转型之路,离不开开拓创新的理念。因而,两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在描绘时代精神图谱中找准方位,将传承两汉文化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出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牢固精神根基。

(作者分别系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徐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