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谋划“世界级创新湖区”

发布时间:2021-03-2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徐海贤 阎 欣    

 

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沿太湖地区深化全流域系统治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江苏境内的太湖岸线绵延超过300公里,其流域囊括苏南大部分地区,以平原及水网地貌为主。优越的自然本底,便利的水陆交通,塑造了历史璀璨、文化繁荣、产业发达、人口密集、开放活力的湖区城乡空间,为建设世界级创新湖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沿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太湖流域系统治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抓紧谋划以世界级创新湖区为目标的沿太湖地区高质量发展,不仅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还对其他沿湖地区发展具有示范意义。把沿太湖地区建成世界级创新湖区,应重点在生态、文化、科技、宜居、制度等方面做好战略谋划,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

凸显生态之美,为创新湖区厚植绿色本底。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自然风光秀丽雄浑,生态资源富饶多样,是沿太湖城乡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这里集聚了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1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应依托太湖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充分展现太湖流域自然生态之美,塑造蓝绿镶嵌、紧凑有致的城乡空间,吸引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在怡人的湖光山色、秀美的田园水乡中孕育创新发展。重点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和合理利用,优化协调湖区生态空间与城乡空间布局。提升环太湖风景绿道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世界级高品质湖区绿道网。继续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加强跨界水体协作治理,强化湖区水质保护和生态修复。推进湖区化工、纺织服装等产业有序升级转移,着力发展绿色经济,支持生态旅游、康体养生、观光农业、生物科技、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建设融绿色与创新于一体的产业载体。优化淀山湖、元荡、汾湖等水网地区生态环境,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贡献江苏力量,为湖区走活力、和谐的创新之路描绘好绿色本底。

彰显文化底蕴,为创新湖区植入文化内涵。沿太湖地区自古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拥有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集了多个高等院校和文创园区,是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应依托湖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创新人才集聚,激发人才创意思维,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空间。重点做好湖区各级各类空间规划,明确城乡地域空间特色,延续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特色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创镇村等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继承、激活和发扬传统文化。加快推进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做大做强古镇特色文化名片,提供高品质的休闲旅游服务,建设世界知名的人文旅游目的地。借鉴互联网+戏剧品牌特色的乌镇经验,依托古镇古村,打造一批人文与创新融合发展、服务产业各具特色的创意镇村,为湖区走品质、特色的创新之路植入文化内涵。

聚焦科技创新,为创新湖区夯实科技基础。沿太湖地区是江苏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前沿区域,拥有全国一半的石墨烯产业(常州)、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无锡)、全国首个车联网先导区(无锡)、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苏州)等,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土。应依托湖区先进的制造业基础、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大力提升人才集聚度和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争取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落地,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创园区、孵化器等载体布局,充分预留战略性空间。积极推动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车联网先导区、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深远海极地装备技术实验室暨深海空间站无锡研究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创项目建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继续挖掘和孵化新载体、新项目。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政策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联动发展。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42)建设,推动苏州工业园区、常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等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以苏州太湖科学城”“无锡太湖科创带作为科技创新发展重点区域,发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落地苏州太湖科学城的带动效应。加快打造高水平的创新矩阵,培育世界级科创产业集群,为湖区走国际先进、竞争力强的创新之路夯实科技基础。

完善配套设施,为创新湖区提供宜居环境。宜居是吸引创新人才和要素集聚的关键因素。沿太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居之地,如今城乡宜居水平领跑全国,拥有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15个),2个省级宜居示范街区(全省5个)。应把湖区美丽宜居城乡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交通互联互通,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深入探索绿色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行模式,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打造有颜值、有品质的宜居新典范。重点提升以教育和医疗为主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推广联合办学、产学研一体、产教融合等模式;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落实高端医疗和健康空间布局。大力推进文化服务空间建设和文化产品生产,进一步完善镇村层面文化设施的布局,满足人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公共空间塑造、滨水空间活化,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高水平的设计方法提高城乡空间宜居建设质量。在城乡空间设计上加强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为国际游客、人才使用滨湖空间增加便利性,促进文化的沟通交流和兼容并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交通通达性,加快实现公共区域5G网络全覆盖,提升城乡交通管理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推动湖区跨区域轨道交通建设,为湖区形成和谐宜人、英才荟萃的创新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制度供给,为创新湖区做好发展保障。以太湖生态环境共治作为突破口,建立区域联防联治机制,推动河(湖)长制落实落细,整合涉湖执法职能,完善联合巡查、信息沟通、执法联动、专题协商和属地管护机制,统筹推进太湖流域的综合整治和管理保护。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共享流域水环境治理、创新创业人才、技术专利、企业信用、基础地理信息等重要领域的信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供给,在资金支持方面,联合发起产业引导基金,对在重点创新产业开展前沿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企业、科研院所和个人给予长期资金支持;推出科技信贷,通过科技产品融资、发行创新创业债券、财政给予信贷贴息等支持创新创业。在土地使用方面,在湖区推广苏州市工业用地区块线”“保障线政策,优先保障绿色、创新型企业和补链企业用地;将就职于湖区高新技术企业、双一流高校等的创新人才,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对在新建小区中建设承担一定比例人才房的房企降低土地出让金。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