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协同创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1-04-21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郑琼洁 王高凤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南京都市圈建设作为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的重要战略部署,横跨苏皖两省,长江和淮河两个流域,其规划范围拓展至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和常州市的金坛区、溧阳市,是我国典型的跨省都市圈之一。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南京都市圈应促进各创新主体资源要素有效汇聚和耦合,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以都市圈成员城市的水涨共同推动南京都市圈的船高,从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协同创新高地。

加快实现都市圈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快速提升。南京都市圈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要加快都市圈成员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协同创新效率,打造创新共同体。

加快打造数字都市圈,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牵引是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的强劲动能。以新基建建设为契机,加快数字经济领域新基建的谋划。加速5G网络建设应用,推动网间互联带宽扩容,建设南京江北新区等纯IPv6示范区,加快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建设广域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等。推动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争创国家级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加快推进芜湖云计算中心与长三角其他数据中心资源整合。充分整合南京都市圈城市的要素资源,实现数字新基建的有序布局。

推进智慧都市圈建设,强化区域信息资源整合。在智能技术的应用条件下,打通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沟通和交流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一体化智慧城市。共建开放互通的智慧城市建设平台,提升我的南京”APP对都市圈成员城市的服务能力。打造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APP应用。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推动都市圈内大数据标准统一、数据互联互享,实现都市圈大数据开放应用。

推行电子政务管理,快速提升都市圈行政效率。构建高效的行政运转平台,突破行业和部门之间的行政管理壁垒,聚焦整体智治,联合都市圈成员形成统一门户网站,连接管理各成员城市网站,提高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实现高效信息管理。增强信息实效性,推动各部门之间实现深度合作。充分保障数字使用安全,避免数字滥用造成的系统性风险。

打造全球创新资源集聚的合作示范高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眼于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与竞争,打造全球创新资源集聚的合作示范高地,加速南京都市圈创新资源成果输出。

积极拓展科创平台,推动产学研创新融合。南京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搭建了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等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南京都市圈发展可以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拓展科创平台,以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为引领,加速推进扬州新兴科创名城、淮安智慧谷、滁州高教科创城、宣城宛陵科创城等创新平台建设,整合都市圈成员城市创新资源。鼓励和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使之成为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的策源地。积极推进都市圈成员城市产学研的创新融合,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中科院南京分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与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等科技园和产业园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技术转移,加速镇江、滁州、马鞍山等城市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实现都市圈创新协同发展。

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产业互补性强,如淮安、宣城、滁州农业发展优势明显,镇江、扬州、芜湖、常州工业地位突出,南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迅速。南京都市圈发展可以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分工为导向,促进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明确各城市产业发展重点。比如南京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绿色智能汽车等优势产业,滁州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载体。积极围绕产业链合理布局创新链,发挥各城市产业优势,围绕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现代农业等产业,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流程创新链。

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走廊,加速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科技创新走廊能有效地落实协同创新,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模式。在科技创新走廊的范式上,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促使创新成果在特定区域内扩散,进而形成区域创新走廊。按照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后期将构建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都市圈发展格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形成协同创新网络。把宁镇区域的G312产业创新走廊作为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的示范平台,形成新兴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走廊。推动南京紫东地区和镇江句容同城共建,依托南京仙林大学城、麒麟科技城、镇江宝华打造跨区域科技创新城,进一步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加速科技与城市融合发展。

加快形成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联动机制

体制机制在创新驱动中具有较强的牵引作用,能充分激发科技创新能力。南京都市圈应遵循要素流动、产业转移、空间演进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体制机制改革、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创新潜能,激活创新动力。

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带动协同创新。当前,世界经济竞争逐步从产业竞争转向城市群都市圈的竞争,南京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区域中的重要都市圈,应当承载起经济竞争的重任,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2020年,南京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4817.95亿元,首次跻身全国GDP十强;科技创新动力进一步激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9.2%,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42家、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13家。要进一步依托南京国家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未来先导产业,整合产业链、创新链,发挥中心城市首位度作用,提升南京城市能级,并向周边城市辐射,推进协同创新。

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推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深度融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统一大市场,发挥有形之手无形之手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的创新功能,共同构建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产业转型发展的活力,提升创新水平。另一方面,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提供公平的创新竞争环境,带动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实现优化配置。结合市场需求,进行高端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一体化市场。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人才是引领创新的第一资源。要构建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管理结构,实现都市圈内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提升创新自由度。营造创新氛围,形成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增加科研投入,重视培养科研人才,以针对性股权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完善科技政策保障体系,构建满足创新人才未来规划发展的制度,保障科研人才的知识产品和科研福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对其子女管理和教育等各方面的保障,满足创新人才的生活需求。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博士)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