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经济的产业链布局与优化

发布时间:2021-05-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宫银峰    

 

枢纽型产业的极化效应与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的强化形成螺旋式正反馈促进关系。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能够自发地吸引传统枢纽型产业的集聚,特别是大型装备制造、大宗物资的生产以及金融、物流等产业链的发展;航空交通枢纽能够催生技术密集型、具有高附加值的航空偏好型产业链集聚和发展,并促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形成;能源、信息等枢纽则能够在要素比较优势的作用下吸引关联型产业的发展。枢纽型经济具有独特的产业特征,深入研究枢纽经济的产业链发展布局对于枢纽型城市更好发挥优势尤为重要。

枢纽经济的产业特征

枢纽驱动性强枢纽产业发展最早是伴随着陆路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临站产业,即依托铁路、公路枢纽优势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特别是重型工业、机械加工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以及相应的商旅服务业等产业发展。随着国际化海港、内陆无水港和国际航空港以及由此形成的现代综合性立体交通枢纽加快发展,不仅使沿海城市开放优势更加彰显,而且内陆城市也打通了通向国际大市场的交通瓶颈,内陆高级别陆港产业区已经具有国际自贸区、国际港口服务、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工业生产加工、出口加工以及商品交流等综合功能,能够为进出口企业、国际物流企业提供国际物流单证作业和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等国际运输服务,加快了临空产业、临港产业、陆港产业等现代枢纽产业体系的形成。

产业自由度高枢纽型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达,一般具有发达的开放型交通网络、通信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等,基于先发优势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为产业经济走出去、引进来创造了极大便利,也为外向型产业最大限度地节约流通成本、时间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了最佳选择。枢纽型城市一般还是区域性经济中心,人才集中、人口密集、商品市场繁荣,为各类产业提升市场地位和技术竞争力提供了丰富的要素支撑。枢纽经济的产业自由度较高,有利于打造优良的市场化营商环境,加上不同地域社会文化的内外交往日益加深,能够不断提升产业开放度和竞争力。

产业链空间分布广交通技术的加速进步直接推动了枢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综合化、国际化枢纽城市越来越多,不同国家和区域之间跨越时空的经济距离日益缩短,枢纽经济的产业链辐射空间也越来越广,为枢纽经济效率提升提供了无限可能。枢纽型产业链的区域布局加速国际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摆脱了空间制约,配置效率成为首要因素。

枢纽型产业链的形成

交通枢纽与枢纽型产业链具有强相关关系。无论哪一类产业,其产业布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要按照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对项目选址进行综合评估。枢纽型产业布局的决定因素主要是交通的便利性和交通枢纽的功能匹配度,交通枢纽不仅决定了其周围产业空间的枢纽型属性,而且通过区域内产业空间挤压效应还对非枢纽型产业具有排斥性。枢纽型产业在以交通枢纽为中心的一定区域内,具体产业分布随着产业与中心枢纽的关联度呈现出近强远弱的分布规律。枢纽型产业对交通枢纽具有强依附性,枢纽型产业链在市场作用下能够自发地向交通枢纽中心集聚,加上政府部门的规划引导,共同促进了枢纽型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陆路交通枢纽(或称地面交通枢纽)作为最早出现的交通枢纽,为钢铁、煤炭、冶金、建材等重型工业的规模化发展解决了交通难题,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海运交通枢纽及国际远洋运输为国际范围内大宗物资运输架起了桥梁,进一步为传统制造业发展到国际体量级别创造了条件。传统的枢纽型产业链条一般以大中型通用或专用设备制造的重化工业为中心,其上下游产业实际上构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型产业链生态,通用或专用设备制造业既可以看作中心点、也是联结点,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任何环节出现断缺或滞后都会对全产业链发展造成系统性不利影响。

航空交通枢纽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推动了传统交通枢纽进一步升级为现代综合性立体交通枢纽,海陆空多式联运能够为进一步提高交通效率提供最佳应用组合,枢纽型产业链也因此迈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要类型的现代枢纽型产业。与传统枢纽型产业链不同,现代枢纽型产业链的显著变化是上下游产业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产品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显著提高,特别是智能终端产品及其零部件、电子芯片、精密仪器、生物制药等,单位重量商品的运价同价值的比率越来越低,与运输价格相比,速度时效更为重要,因而反映速度经济需要的临空产业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现代枢纽型产业链的形成主要是以大中型通用或专用设备制造为中心的重化工业产业链和以精密化、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制造为中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前者主要围绕海运枢纽或陆路交通枢纽形成临港、陆港产业,后者主要围绕航空交通枢纽形成临空产业。此外,服务于制造业产业链的大宗物资运输、金融物流、商务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也是现代枢纽型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枢纽型产业链的优化

根据联合国产业分类标准,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工业生产门类最全的国家,其中枢纽型产业链是我国工业生产门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我国枢纽型产业链的链条长、领域宽、区域分布广,与世界范围内产业竞合关系日益密切,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中遇到的矛盾甚至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近年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遇到挑战,给产业链国际合作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我国枢纽型产业链条正处于全面升级过程中,产业链上游核心技术及高端制造许多环节,如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高端芯片、高端自动控制系统等,还不能完全实现自主,产业链布局在薄弱环节、重要环节上单纯依赖境外产业链条已经暴露出重大风险。为防范和化解产业链被削弱甚至被卡断的风险,必须在基础环节与核心技术环节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针对已经显现和潜在的卡脖子环节加快强链补链步伐,确保全产业链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环节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面汇集技术创新合力,实施强链补链国家行动。针对产业链基础环节和关键核心技术薄弱环节,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规划,组建重点专项研究团队,汇集国际一流人才持续推进重点科技攻关,加快实现产业链高端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环节的自主突破、自主生产,扎牢产业链国内大循环的技术基础,从根本上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实施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产品目标采购计划,国家和各级政府机构要明确目标技术指向,实施以购代补、以购促研等办法,优先采购和使用国产化核心技术产品,促进关键核心技术验证与产业技术链条的系统性提升。大力扶持和鼓励各级各类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行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升级社会化协同创新激励促进机制。通过全面提高枢纽型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把枢纽经济打造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网络节点。

作者系郑州市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李佳婧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