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政务算法 赋能政府服务

发布时间:2021-08-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袁 岳    

在当前的智能化浪潮中,算法尤为重要。政务算法是算法在政务领域的应用,它看上去是个新词,但实际上,从智慧城市、政务智能、人工智能等的实践开始,政务算法就已经以模型、应用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形态存在了。随着城市数字化治理程度的提升,政务算法越来越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树立对算法的正确认识,掌握构建算法的科学方法,让城市运行更有序、政务服务更高效。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指令集合

算法是一个由若干指令构成的指令集,通过很多清晰的指令可以解决问题,它最大的特点是输入数据就能产生结果。简单来说,算法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指令集。如果已经有了成熟的算法,一旦把干净的数据输进去,就会产生关于判断、分类、匹配、推荐的结果。

政务算法则是一系列对应特定政务场景的专业处置规则所构成的指令集合,借助这些集合型的运算规则,只要有一定数量和条件的政务数据输入,就能形成一定的分析成果、判别结果、行动对策与预测预警信息,从而支持高质量决策判断与决策执行。政务算法在数据训练与实景应用中不断优化升级,特定的算法针对性地解决某个或者某类特定政务场景问题,而集合型的政务算法可以解决多类多型政务场景问题,对应全场景与全类型政务场景的全量政务算法集合构成政务脑核,是当下城市大脑内容建设的关键。

对政务算法分类最典型的可以按照问题场景类型来分,比如参照市民热线或者政务热线的诉求分类,可以将政务问题场景分成1500类左右的细分小类,由于算法需要针对最具体的问题场景及其原始数据,因此深度细分类目更有价值,这就意味着针对市民热线诉求可以分成1500个以上的政务算法与算法集合。同样,针对110报警热线诉求、线上线下办事大厅诉求、网格事项、社区服务反映事项,每个关键信息与数据来源都可能有数百上千类别的问题场景,每个场景都需要一个或数个算法对应。政务算法的第二种分类是按照处置功能来分类,比如我们针对问题需要进行判别判定、分类排序、场景匹配、预测预警、搜索推荐、指令模拟、指令分发、任务追踪、成效评估,这些都可以形成相应的算法。

政务算法的来源及其构建

政务算法的形成,在起始时往往是因为有某些需要处置的政务事项或者场景性问题,这些问题有一定的共性,也形成了一定的痕迹资料、相关信息与数据,结合过去对这类问题的处理经验与最佳做法,就可以提炼出初步的算法逻辑,形成模型或者模式,来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运算。在分析运算基础上,可以通过数据训练达到提升算法精度的目的,算法模块一旦成型,则可以在规定的数据输入下形成相应的算法计算结果。如果模型与模式能够用程序语言编辑为软件,虽然算法化的软件增加了开发成本,但后续的运算效率会因算法模块的部署而更高。

总的来看,政务算法构建的操作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可使用或者可访问的场景性问题信息与数据;专门部门针对问题处置经验的梳理与相关支持信息与数据;业务团队在前两者基础进行的提炼与算法逻辑构建;程序技术团队利用基础算法技术与其他系统开发技术,将算法业务逻辑进行程序化语言的转化,形成初步软件化的算法模块;算法训练(在应用场景中的多轮测试与场景性数据化检验);达到一定精度后的成型算法模块的部署;算法模块在特定数据输入下形成特定结果输出的常态化能力。

可见,算法构建需要三类人。一类是专业业务人员,比如说破案的老民警、提供政务服务的部门工作人员、热线派发人员等,他们善于提炼日常工作中的普遍规则;另一类人是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做算法开发的人员;第三类人,懂业务也懂技术,既能够提炼出规则,也能够开发出算法逻辑,从程序语言的角度实现它,从技术的角度把它转变成为一个微软件或者算法,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我们称之为架构人才。这三种能力的人才都具备的时候,才能做出算法原型。

算法原型出来以后,并不是立即就能投入使用,还需要不断训练来提升到可应用的精度。在算法架构的时候,需要业务数据结合经验作为构建的基础,有了原型以后,就要把实际生活里面的数据放进去,看看数据跑的效果怎么样,几轮优化之后,算法的精度才会不断提升。

政务算法的能力体系与赋能机制

政务算法构建需要较大规模的政务场景问题及其相关数据的汇集能力、政务服务与管理领域的经验规则提炼能力、运用程序语言表达最佳业务规则的转化能力、政务算法逻辑架构与政务解决方案运筹能力、推动政务算法通俗化推广与应用能力。以政务算法集合为内容的政务脑核一旦形成,将极大地提升有目的地调用政务数据资源的能力、合理利用政务算力的能力、及时应对城市重大风险与提供城市平稳运行的智能监测与反应能力。

在城市运行管理机制中,政务算法体系与政务脑核的建成,可以实现双赋能的目标:让基于政务算法形成的政务脑核实现向各党政职能部门的辐射,实现城市运行中心与具体职能部门之间数据←→算法之间的双向调度与分享;实现市级城市运行中心的政务算法资源向区县级城市运行中心的赋能与分享。通过政务算法的集中与共同开发,汇聚与分享使用,实现政务算法政务决策政务服务与管理行动政务舆情的一体化管理。

算法赋能的特点是,一个地方开发出来的大脑,在另外一个地方具有很强的复用性。比如,区域级大脑建成以后,各个街道办事处就不需要建自己的大脑。因为只要有一个平台,把大脑核心的部分功能延伸过去使用就可以了,真正的大脑并不需要每个地方都花那么多钱搞一个项目。一旦有了算法的理念,有了真正基于算法为核心的脑核理念,整个城市、整个行业和整个企业的运作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算法才是智能化的核心所在,是检验一个智慧大脑质量高低的关键。

因此,在算法建设工程中,要始终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一个算法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吗?并不是,其实很多的算法模块既可以在这用,也可以在那用,像乐高积木一样,是可以组合应用的。比如一个用来发现虚假欺诈问题的算法,也可以用来在地方税务里辨别虚开发票。因此,要注重构建一个地域的算法库。城市管理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建设一整套监测、判断、分类、匹配、干预等算法。这些算法建设起来以后,什么地方、什么情况需要用到什么样的算法,都上到电子货架上进行不同的组合,这个称为算法货架或算法池、算法库。碰到一个新的场景需要时,就可以立即从算法库中调用相应的模块,去解决全新的问题。

(作者系零点有数集团董事长)

责任编辑:李佳婧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