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经济循环 增强发展韧性

发布时间:2021-09-2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张月友    

江苏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指出,要加快畅通经济循环。畅通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基础,也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支撑。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必须把畅通经济循环作为必然考量,加强顶层设计,更大力度打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韧性。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国过去的国际经济大循环采取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最大的特点是需求侧依赖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供给侧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经济全球化全盛时期,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并不突出。但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推动与中国技术脱钩,减少与中国的经济交往。而和中国经济交往日益增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能力和技术的发达程度都远小于欧美发达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正常经济循环便容易出现梗阻:从国内经济循环看,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无法获得有足够技术支持的生产满足,使得国内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从国际经济循环看,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能出口受阻,资本走出去受到严格审查,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原有的嵌入国际经济循环的方式也难以为继。这些梗阻在产业发展上集中体现为:有供给能力的传统制造业产品需求下降,有需求能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包括部分农业种业)等的供给来源出现问题。这导致我国产业循环接续不畅。

现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促使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有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产业配套能力强,人力资源储备足,有条件有能力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国民经济实现更加强劲的发展。中央及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更好保障我国经济安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江苏是经济强省,理应在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江苏担当和作为。

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畅通经济循环的核心在于消除供需间的不适应和不平衡。对于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市场机制使生产要素由供过于求的部门流向供不应求的部门,消费者也会根据价格变动调整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趋于均衡。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化改革空间仍然较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时有反复,依靠市场机制大多只能解决部分增量问题,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是近几年,部分地方政府使用产业政策和行政命令给资源配置做加减法,使供需错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化解供需错配失衡,既要增加要素供给和提升供给效率,更要改革阻碍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体制机制。对于江苏而言,重点应解决两大问题:第一,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应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为目标,深化市场监管和执法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和智能政府建设,推动现代化治理和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第二,在推动市场一体化上,应软硬兼施,既要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形成互联式、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推动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要继续清理含有地区封锁内容、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同时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规则体系,推进区域标准化合作和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内规则透明、竞争有序,畅通资源要素流动。

提升供应链弹性与产业链韧性

畅通经济循环的前提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追逐低劳动成本和规模经济,经济全球化分工高度复杂化、专门化和精细化,供应链被越拉越长。过去是企业即经济,现在是供应链即经济。为发展供应链,人们甚至一度认为国界对产业链无关紧要,从而在配置供应链时,过度关注和重视精益库存管理和及时交付等,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对风险准备不足。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四大直接威胁,即经济全球化减速风险、技术卡脖子危机、新冠肺炎疫情风险以及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危机。

对于江苏来说,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必须开展补链强链行动,指导企业建立更短、更快、更智能、更多元和更安全的供应链,提升我省供应链弹性与产业链韧性。要正确区分供应链风险时长和来源,识别是短期风险还是长期风险,是外部风险还是内部风险。对于多数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中的短期风险主要交给市场和企业自行化解;对于供应链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中的长期风险可由政府干预。相关任务包括:做好效率和安全、防疫和发展、就业和增长三个统筹,加快推动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现代流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间的关联互动;加强市场监测,加大保供稳价力度,保持我省物价总体稳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引进技术和投资力度,同时注重在电力装备、新能源等优势产业上锻长板,加强国内市场防御能力;加大对重点产业链的短板、关键核心技术进口的替代力度;引导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并帮助建立供应链共同体;鼓励企业开展涉及重要技术的跨国合并和收购,并积极投资海外业务;出台吸收国际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端供应链人才的配套支持政策。

提高江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畅通经济循环的重点在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但近几年,我国金融供给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特别是宏观杠杆率高企、影子银行体系膨胀、资产价格虚高,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民间投资增速下行等问题,给实体经济带来较大风险,经济的良性循环备受考验。就江苏而言,制造业贷款占比不高,信贷投放结构有待优化,实体经济融资仍然高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低端制造业经营困难,融资能力不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任务繁重。

当前,推动江苏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循环要做好四点:其一,按照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总体要求,通过窗口指导、监管督导、指标考核、现场检查等手段,鼓励各银行类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担保方式、合理安排贷款期限、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为制造业提供充足的信贷资源并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实现江苏制造业贷款占比合理稳定增长。其二,鼓励企业上市,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推动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其三,打通供应链金融堵点,并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货币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我省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其四,紧抓涉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地方债务,摸清真实债务规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同时做好存量债接续和降低存量债融资成本工作,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存量风险。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