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历史价值

发布时间:2021-10-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潘 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实践是这一不断发展的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1938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用十天时间一气呵成的《论持久战》,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中重要且经典的文献,回应了时代之问,指明了民族前行的方向。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利用已经退位的满清皇帝溥仪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对华北,不断策动分离的阴谋活动,挑衅试探国民政府的忍耐程度。在毛泽东进行《论持久战》公开演讲的十个月前,1937年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妄图吞并中国华北,与东北接连。这是蒋介石一直以来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处理中日纠纷的直接恶果。与此同时,日军又在上海挑起战事,扬言三个月之内消灭中国。国民政府被迫应战。日军进攻势头猛烈,占领上海之后长驱而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南京失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一时间,一部分对抗战失去信心的国人,开始宣扬悲观失望的亡国论,严重扰乱抗战军心民心。与此同时,另有一部分国人持速胜论,认为中国一定能很快战胜日寇。亡国论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一时有相当大的市场。

面对凶恶的日寇,全面抗战如何进行,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危急关头,1938526日到63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抗日战争研究会。毛泽东在会上亲自作了名为《论持久战》的演讲,这是毛泽东对全党持久战理论的系统总结和进一步深化。他的深刻见解、高超的语言艺术,让演讲不胫而走。演讲稿在经过毛泽东整理修改后,先在延安油印在党内传阅。193871日,我党的《解放》杂志第43期、第44期的合刊正式刊出《论持久战》,内文以《论持久战——论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与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及怎样进行持久战与怎样争取最后胜利》为题名。同年7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论持久战》单行本,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书名和署名印在封面右侧上,亲笔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印在扉页。

毛泽东在延安撰写《论持久战》 资料图

在《论持久战》这一伟大文献中,毛泽东立足中国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抗日战争发展的整体过程,将抗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防御、相持和反攻,并导以战争胜利的战术,指出运动战和游击战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主要的战略战术,组织民众起来进行抗战,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通过整体性分析从全局上驾驭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解除了艰苦抗战中的人们对战争前途的疑虑,坚信中国不会亡国,但抗战不可能速胜。从理论上指导全民族的抗战,指明了抗战胜利的前景。

《论持久战》在国内外一经公开发表,就立即作为战略指导思想运用于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全民抗战中。《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论持久战》具有宏观预见性,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高峰。

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结论揭示了共产党人的持久战更加注重动员与武装民众,是在动员群众基础上进行的抗战,是一场土地革命的战争,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正如毛泽东所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怎样去动员抗战?毛泽东说,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这是一整套动员群众、依靠人民的自我生长的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政略。毛泽东深刻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这完全不同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党派的原则和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体。伟大的抗日战争最终用胜利印证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预见性。这是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抗战进行整体分析。他指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他具体分析十个月来抗日战场上的血战经验,逐个说明日军的战略之误:不断增加兵力;没有主攻方向;战略协同不够;失去战略时机;包围多、歼灭少。并在精确的分析中加以实例说明。这种全局性军事力量的对比分析,清楚地揭示了战胜日寇的客观依据和现实条件,阐明了敌我双方涉及战争的关键性因素的变化。他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战争胜利的战术分别是运动战和游击战,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历史充分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以本土资源作为动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时至今日,再次学习《论持久战》,仍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摆脱教条束缚、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一伟大思想必将在我们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继续发挥指导作用。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李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