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做实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发布时间:2021-10-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陆军荣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围绕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日益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经济纽带与产业风景线,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的基础优势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在集聚创新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中国产业创新的模范带每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崛起及产业创新升级中,都有代表性的经济产业带或创新集聚区,如美国波士顿128公路、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等。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包括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六座城市,以约占全国0.4%的区域面积,承载了约占全国4%的人口,并贡献了近全国10%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有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前10位。就规模空间、发展能级及一体化程度而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是我国首屈一指的产业发展与创新经济集聚带。

产业与创新的互动发展带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带需具备生产制造与创新活动的相互提升能力。从美国产业与创新变迁过程看,仅有制造能力的五大湖工业地带在新产业革命兴起后最终沦为铁锈地带;以研发创新见长的波士顿128公路模式,由于没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支撑,最终也为西海岸的硅谷模式所取代,而硅谷模式正是产业与创新融合互动的经典。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一直是我国工业产品制造基地,产业体系门类齐全,产业高端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同时,各地在发展中尤其注重引进国际水平、国家级的大院大所,不断在产业发展中留出空间、留出政策集聚研发创新资源。正因为有科创+产业的相互支撑,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在产业升级转移压力下,仍能不断形成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带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是产城融合发展在城市群发展机制中的具体体现。从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是中国城市化的典型路径。在沿沪宁城际线上,随着产业升级发展,创新发展依赖的产业人才对于公共服务、宜居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工业园区的功能环境已满足不了产城融合的需求,产业园区逐渐转型为城市新区、新城、新中心,如苏州工业园区在苏州十四五规划中正式被定位为苏州的城市新中心。昆山花桥、苏州相城等沪宁沿线一座座高铁新城拔地而起,形成城市连绵带,全面无缝联结上海与苏南五市,高铁速度下的城际交通打破了以往国际都市圈的半径及同城化通达距离。可见,产业创新带的发展促成城市带乃至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城市群的发展则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为开放、便捷的同城化服务。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融合互动的关键问题

产业创新带形成的关键在于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合作创新,其中要处理好科创产业化、产业链分工、价值链分配、同城化服务四个环节的问题。

科创产业化科创产业化是创新资源与科创项目成果持续转化为产业项目的过程,也是产业创新带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所在。在很多情况下,创新研发地与产业项目转化地并不在同一区域,但会优先落地于具有产业配套与同城化便利优势的区域,从而发挥出更大化创新转化效应。据不完全估计,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80%的研发创新项目落地在周边地区。同样,一批知名科研院所也跨区域服务周边的产业创新升级,如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都落户在周边,推动创新协同。

产业链分工以往分析认为,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相似,导致制造业结构雷同,带来产业结构的同质化,不利于区域间的产业高效分工。产业同构并不等于同质竞争,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相同产业的内部合理分工更有助于共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比如苏州依托上海大飞机产业的龙头带动效应,在本地集聚航空零部件及其配套企业200余家,共同参与培育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价值链分配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存在市场化的价值链分配机制,形成基础研发生产制造总部经济的价值链空间分配布局,即创新资源密集区开展研发项目,完成01起步;在产业制造集聚区落地投产,实现1100的价值扩张;创造后的价值回到中心平台进行再配置成为总部经济,创新资源在跨区域流动中实现增值与分配。因此,依靠市场而不是行政手段的价值分配将更加具有效率。

同城化服务同城化是一体化的高级版。一体化解决机制问题,同城化是在一体化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公共服务的最佳半径问题。同城化服务有利于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与配置,同城化服务水平越高,产业创新互动能力就越强。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上海、苏锡常与南京都市圈最有条件在都市圈范围内率先实现同城化服务。

做实叫响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战略举措

做实叫响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重点就是要把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过程中,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成有序分工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基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基础条件与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可在沿沪宁线探索构建完整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架构,重点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打造沿沪宁线产业创新体系。在创新链方面,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及产业转化的创新格局,促进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向全域转化;在产业链方面,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形成跨区域产业内分工,探索共建促进产业内部联动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联盟;在价值链方面,围绕研发总部、生产制造基地、贸易销售功能性总部、综合性总部经济等价值创造环节形成有序空间集聚。

加强创新资源的跨区域转化对接任何要素的分布都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与分布的不平衡性。高端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往往集聚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如沪宁沿线国家级实验室主要分布在上海(32家)、南京(22家)。要创造条件、不设障碍地促进创新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和创新项目的跨区域发展。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契机,加强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之间的战略对接,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全球性总部平台、研发中心、高校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合作。促进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合作对接,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创新溢出效应,联合打造共建共享的国家级实验室平台。

形成同城化创新空间布局方面,以园区为载体,加强园区创新合作,形成园区间的创新合作网络。同时依托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高铁科创新城,将新城节点作为研发、贸易等总部经济创新节点,承载创新溢出效应,如苏州相城高铁新城、吴江汾湖高铁科创新城等。在方面,依托上海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同城化效应,向周边地区放大产业创新能力。在方面,最终连绵成为311公里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恰好覆盖这些都市圈。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