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新作为

发布时间:2021-10-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徐 宁 谢 凡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应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201912月印发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江苏创新资源丰富、实体产业发达、开放程度高,要看清方位、精准发力、积极作为,主动融入并促进长三角科技和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更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的江苏方位

首先,江苏产业发达、企业创新活跃,但基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

从研发投入来看,江苏研发经费总量显著领先于沪浙皖,但研发投入强度落后于上海,与浙皖相当。2019年长三角R&D经费支出6727.89亿元,其中江苏R&D经费支出2779.52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41.31%,位列三省一市之首;在R&D经费投入强度排名中,江苏为2.79%,次于上海的4%,略高于浙江的2.68%。从研发经费结构上看,江苏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明显落后于沪皖,与浙江相当,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2019年长三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比分别为4.44%8.02%87.54%,其中基础研究远低于海外发达地区。数据显示,上海基础研究支出最高,接近9%,安徽以超5%居第二,苏浙则均不到3%,但在试验发展方面苏浙占比都在90%以上,表明两地更偏向于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的应用型试验发展活动。从研发投入主体来看,企业都已成为长三角R&D经费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部门。2019年长三角地区R&D经费来源中,企业资金占比高达81.64%,其中江苏企业资金投入最高,规模达2449.22亿元,占全省经费总额近90%。相比之下,上海的政府投入不仅占比高(36.01%),且力度最大,资金规模是苏浙皖的2—5.5倍。

其次,沪宁沿线区域创新联系紧密,高新技术产业呈区域集聚态势。

从长三角创新的区域间联系来看,东稠西疏为主要特征,尤其是近十年来沪宁+苏锡常已发展成为长三角合作申请专利的核心链接带,主导着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已形成沿沪宁科技创新带。2019年沪苏合作申请专利为1585件,占长三角总量的59.27%。其中,沪宁+苏锡常是核心链接带,2019年占41个城市之间合作的比重接近50%。长江北岸的南通、泰州、盐城也正积极加速融入,加强与上海及苏南城市之间的合作。在产业创新层面,近十年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布局特征明显,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于沿沪宁线,占比常年维持在60%以上,江苏数量最多,2020年共32609家,占长三角总量的40.46%,合肥、杭州呈现单点高热力值特征,正逐步融入沪宁产业创新带。从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关联情况看,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城市为核心节点,在对接上海的同时,向周边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市迅速崛起。

再次,从产学研用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的有机衔接上看,江苏衔接水平较高,01的科创前端和10100的产业化后端的创新载体数量众多,但110的转化中端的加速器发育上存在不足。

从高校R&D经费来源看,长三角地区政府、企业是投入主体前两名,其中沪皖的政府参与数值最高,接近80%,江苏企业表现亮眼,常年维持在35%—45%,做到了科研服务产业,产业反哺科研

从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培育情况来看,长三角科创孵化主体数量众多且门类齐全,江苏表现不俗。据统计,2019年长三角拥有众创空间1981个,占全国总量的比重约25%,其中江苏拥有836个,占比超40%;全国30%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位于长三角,其中江苏以832家居首,占比高达54.03%;长三角拥有国家高新区34个,占全国比重超20%,其中18个位于江苏。唯一稍逊的是生产力促进中心指标,江苏有32个,占长三角比重为19.28%,未达地区平均值。

知识生产科技创新与知识应用产业创新的耦合程度来看,2010年以来,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地区差异显著。江苏科技、产业创新水平都比较高,沪浙各有侧重;从耦合协调度看,长三角整体水平近年来有改善,但整体水平偏低,其中江苏整体协调水平最好。

切实解决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中的问题

一是基础研究投入滞后于产业应用江苏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产业应用中,而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小,比重明显落后沪皖,更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或地区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力度差距较大。

二是阻碍创新因素尚存在亟待率先探索实现省域一体化由于竞争性考核机制的续存,创新要素的自由流通面临地方封锁或垄断的无形障碍,阻碍了创新一体化发展,同时也导致不同地区、部门等对关键创新要素资源的激烈争夺,造成抢人大战”“项目争夺等恶性竞争,不利于创新资源良性流动和区域共享。

三是主体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优化完善以便更好地解决创新环节的衔接问题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首先,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没有很好地划分各方的责、权、利,缺少法律保护,未能理顺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在资金的投入、使用、管理和监督,以及知识产权、违约责任、利益分配等方面,传统的合作模式约定不清,合作过程易发生纠纷,且缺乏协商依据和解决路径。其次,投入共建体制机制不健全。如科技创新成果或技术作价入股等无形资产价格缺乏公认的判断标准,合作各方在价值认同上易产生分歧,也会导致合作失败。

四是缺乏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区域科创产业引领力不足江苏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医药、高端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较少,总体上产业层次较低,多集中在终端的加工组装等环节,而非核心零配件设计、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部分产业链条整体较为完整,但是关键环节、关键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大力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

探索将竞争性考核转变为协同性考核的制度安排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协同性考核的关键性举措,如改革市县考核指标体系,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内容采取协同性考核方式,形成实质性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建立创新成果利益分享机制充分激发产学研主体积极性在总结近年来构建新型研发机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更大范围的激励政策,为各创新主体的利益获得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构建科技服务和转化的中介市场以市场机制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着重构建技术经纪制度,培育强大的技术转移中介市场,打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现技术供需无缝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此外,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定价机制,让科技成果转移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拓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辐射范围G60科创走廊形成共振与互动江苏要充分发挥制造业强、科创资源丰富的优势,一方面制定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高端载体建设等产业主体和平台发展的行动方案,另一方面还应主动协同沪浙皖,聚焦政策协同制定、企业生态培育、创新服务优化、资源要素供给、统一市场建设等有效支撑和保障产业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