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江苏

发布时间:2021-10-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崔曙平 何 乐    

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江苏大地,是建设美丽江苏的题中之义。传统村落传承的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对于留存乡村记忆、保护农村生态、拓展农业形态、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江苏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资源,至今保有大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连续多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都要求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将传统村落作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优先支持对象,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守护住最美乡愁。

活化保护,坚持科学的工作思路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明确指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均强调在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可见,保护传统村落,关键是要坚持活化保护,这是与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

要强调整体保护延续传统村落的格局历史风貌乡村是生长的,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遗存,都是村庄自然生长的年轮。不能为了统一风格,而大拆大建;不能为了突出风格,而生搬硬套。江苏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赋予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彰显乡村多元价值和魅力,让传统村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要强调传统村庄与自然的有机相融乡村是大自然的底色和生态基底,而独特的自然生态也是撬动乡村发展的魅力资源和比较优势。传统村落与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相融,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智慧。因此,江苏始终把保护和修复传统村落的环境本底作为工作重要内容。

要强调宜居性关注乡村现代生产生活条件的系统改善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基础设施不配套、基本公共服务跟不上、人居环境衰败恶化,是导致乡村空心化的重要原因。江苏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聚力推动增加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人才回乡创业工程,让流入村、留在乡,在家门口就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系统推进,合力唤醒最美乡愁

调查先行摸清村落底数为准确掌握江苏传统村落保护现状,2015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组织市县开展调查、申报。在此基础上,2016—2017年,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将100个形成时间较早、乡土文化特征鲜明、传统资源较为丰富的村庄纳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省级试点。截至20219月,江苏的传统村落共计364个,各设区市皆有分布,但不均衡,扬州、苏州、南京的数量位居前三,合计占总数的43.68%

率先立法规范保护发展2017年,省政府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规章形式对传统村落进行立法保护,推动江苏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结合省情提出传统建筑相对集中、形成建筑组群的区域,应当整体予以保护,创新性地将村镇中最能体现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和营造技艺的传统建筑组群纳入保护范围。目前,我省已公布365组省级传统建筑组群。

设计微介入打造复兴共同体乡村是比城市更脆弱更复杂的生命共同体,需在小心呵护原生秩序的生命力与感染力的基础上,以时代审美和多元创意谨慎串联。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地方政府尤其注重搭建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设计团队坚持驻村调研,以为核心,在微介入规划设计理念指引下,充分听取、尊重村民意见,既保护村庄传统肌理和空间格局,修缮加固传统建筑,又体现村落自身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更激发村民自我觉醒,认识到家乡的美与价值,成为留住乡愁记忆的主力军。例如,崔院士的设计团队扎根苏州昆山市锦溪镇祝家甸村长达5年,从改造更新村里一座破败的砖窑开始,为砖厂植入新功能,变身为金砖文化展示馆,并在砖厂的仓储用地上设计建造江南风格的精品民宿。看到昔日砖厂变身为网红打卡建筑,游客纷至沓来,民宿生意红火,村民建设家园的热情也被点燃。因势利导,设计团队不仅开设民宿学校,教村民办民宿,更为村民设计了5种民宅翻建户型图纸。2020年全村已有145户进行了农房自我翻新,多以江南风格为主,多使用竹子、瓦片、青砖等传统建材,体现江南乡间特色。

文化引领,打造各美其美的江苏乡愁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为传统村落植入文化根脉,让乡村颜值气质兼备。

织补延续乡村记忆展现人文之美江苏很多传统村落延续数百年,名人、古迹、民间故事留存繁多。应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为其接续文化内核和乡土文脉。无锡阳山镇桃源村前寺舍村,因有理学大师周敦颐后人建村的历史渊源,在牢牢扎根水蜜桃产业的同时,精心打造了莲文化名片,塑造乡村莲文化空间,使产业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沃土。如今的前寺舍村,莲文化叫响了名气,桃产业越发兴旺。

复兴工农业文化遗产展现时代之美数千年农桑史,江苏先民因地制宜创造了稻作、圩田、桑基鱼塘、茶果间作等耕作系统,留下了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泰州姜堰区周庄村利用里下河独有的岸传统农耕特色景观,复兴遗产,再现无舟不作田的水乡传统生活风貌和魅力,开发农耕文化、乡土民俗、风光体验等旅游活动。作为近代通商口岸最先辐射到的区域之一,一些乡村很早便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如今这些近代化乡村样本成为了国家工业遗产,如六合永利厂、海门颐生酿造厂老厂区、盛泽镇坛丘缫丝厂旧址、浒关蚕种场,通过复兴尽展蓬勃发展的现代之美。

活力传承非遗之美展现技艺之美乡村技艺、乡村风俗等非物质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不仅是活态的文化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盐城建湖九龙口镇沙庄古村从传统的农业水乡脱胎换骨成今日远近闻名的淮剧小镇,不仅依靠着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水乡风情,更在于做强文旅内核——淮剧,将整个村落打造为原创淮剧《小镇》的大舞台,沿途共设18个剧情核心节点,形成戏在村里、村在戏里的惬意与美好。

积极盘活红色资源展现信仰之美江苏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和新四军活动的主要地区,这里的乡村保留着许多红色印记,不仅塑造了村落的特色风貌,也成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载体。南京高淳西舍村深入实施红色+”乡村发展战略,把沉寂在村里的红色记忆找出来”“亮出来”“串起来”“活起来,对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大会堂13处红色建筑遗址进行功能修复、主题布展、氛围打造,串点成线打造红色旅游线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群众杂志社)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