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答好生态转型发展的新考卷

发布时间:2021-10-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王 敏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美丽徐州建设为主线,答好生态考卷,走好生态转型发展的赶考之路,着力打造美丽江苏的徐州样板。

徐州是百年煤城,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面对资源枯竭发展困境和生态欠账,聚焦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生态品质,厚植生态基底,扎实推进生态转型发展。

统筹绿色转型激活美丽徐州新动力加快去产能、调结构,以钢铁、焦化、水泥、热电等四大行业转型升级和化工企业整合整治为关键抓手,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历时三年将钢铁企业从18家重组为2家联合企业(3个生产点),焦化企业从11家整合为3家综合企业,水泥企业从62家压降至15家,燃煤电厂从24家减少到15家,推动全市单位GDP能耗五年累积降低34.5%,超额完成省能源消费双控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四大行业转型升级后六个月(7—12月)对比去年同期优良天数增幅和PM2.5浓度降幅分别高于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1。以新兴产业培育为抓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四新经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7%,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

立足生态优先塑造美丽徐州高颜值纵深推进大气六项治理,加快推动大气质量改善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今年1—9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9.5%,同比提升6.9%PM2.5浓度37.5μg/m3,同比降低17.6%。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分别居全省第二、第四名,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和断面长制,分步推进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建设,着力补齐农村污水收集设施建设和运营短板,加快破解城市黑臭水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考核断面实现稳定达标,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预防、调查评估和风险管控。高度重视农用地安全利用,坚决防范耕地污染。以循环经济产业为抓手,推进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无废城市创建试点,形成生态修复+”绿色转型发展、农业废弃物高质高效多元化利用、绿色转型推动工业固废减量和利用、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多维度管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与协同处理等具有徐州特色的五大试点创新模式。

加强生态修复打造美丽徐州亮名片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以人为本把握好丈量科学规划水平的时空标尺,高质量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面查清废弃露采矿山和采煤塌陷地现状等底数,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十三五时期累计投资58.5亿元,完成生态修复工程33个,治理采煤沉陷区6.73万亩、采石宕口40个,林木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荣膺联合国人居奖。成功申办第13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一城青山半城湖城市名片更加靓丽。探索特色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贾汪区形成生态+发展模式,新旧动能转换初步完成;沛县搬迁采煤沉陷区村庄62个,面积731万平方米,综合治理工程成为全省标杆;泉山九里湖独立工矿区生态修复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天的徐州,采煤塌陷地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采石场变成了宕口公园,美景遍布城乡。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全面展开美丽徐州建设新实践,努力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生态转型重在产业坚守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从决策源头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实施钢铁冶金、建筑建材、绿色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十四五时期,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5%左右,总量过万亿元。加快培育绿色低碳产业,聚焦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链,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到2025年,力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2个百分点,规模突破6000亿元。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大幅提升区域创新综合实力。到2025年,全市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5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00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过300项,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生态转型美在环境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优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和空间系统保护,筑牢两湖两河三山多片区生态本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实施生态修复2022—2025年行动计划,更大力度推进山体、水体、林地、农田、湖泊生态修复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积极创建国家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实施绿满彭城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生态廊道和生态景观建设,持续实施增绿添景工程。到2025年,新增造林面积30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超过62.5%,采煤塌陷地治理面积占比超过80%。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描绘生态改善新画卷。以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为主线,深度治理工业污染源,加强移动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到2025年,PM2.5浓度达到35μg/m3,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坚持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健全水环境质量改善长效机制。推动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多措并举、以点带面地推动全市水质持续好转,到2025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者优于类比例达86.4%。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风险管控,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加强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及重点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两项指标均达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巩固无废城市试点创建成果,持续推广具有徐州特色的五大试点创新模式。

生态转型要在机制坚持改革创新,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解决好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不清、所有者不到位、监管保护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以环境治理为导向,建设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动态且有效的制度纠偏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并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推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行源头减量、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末端治理的生产方式,为建设美丽徐州积蓄持续发展动力、创造优美生态基底。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逐步补齐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城乡污水收集处置、清洁能源供给不足等短板,推动形成布局完整、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设,综合提升污染物溯源、非现场执法监管、联合惩戒及正向激励等能力,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管的规范性、权威性和现代化水平。

(作者系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