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共同富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2-01-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林 康 边恩江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支持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更大力度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实践中,需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厚植地域特色,彰显功能定位,坚持优势互补、创新机制、分类施策,绘就共同富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

高水平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顺应现代区域空间治理的客观规律,立足区域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战略引导方向,以功能区为突破口,促进城市间合理分工协作,着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扬子江城市群突出东西联动开放创新高峰引领带动高原崛起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突出标杆示范与辐射带动,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和集约高效发展的现实样板。积极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支持紫金山、姑苏、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科教资源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转化,着力打造沪宁产业创新带。扩大南京都市圈国际影响力,支持南京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示范样板。提升苏锡常都市圈国际竞争力,建设深度接轨上海、参与全球产业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区。深化跨江融合发展实践,系统谋划跨江快速交通发展,建设南通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泰州参与共建苏锡常一体化,以融合示范和产业共建促进省域中轴崛起。

沿海地区突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新增长极塑造滨海城乡特色风貌,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双向开放新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拓展新空间、展现新作为。打造沿海地区特色产业带,推动石化、钢铁、能源等临港产业绿色转型、量质齐升,培育海工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海洋运输、贸易等服务体系优化升级,建设一批重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现代化滨海地区城镇带,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服务能级,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夯实生态本底,开展自然生态修举试验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把项目准入关,推动城镇和园区减污降碳绿色发展。

江淮生态经济区突出建好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生态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大自然生态资源保护,探索将生态特色转化为共富发展优势,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百姓富裕的新路子。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实施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用好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壮大富民经济规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达标提效促进机会均等,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探索文化旅游农业康养融合业态,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勤劳致富。增强里下河地区生态绿色发展动能,持续推进水系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统筹全域旅游联动发展提升竞争力,构建标识化的区域生态经济品牌。

徐州突出增强中心城市人口经济承载力强化淮海经济区龙头作用发挥徐州地缘优势,培育壮大枢纽经济,提高城市发展能级,坚持协同发展,引领淮海经济区建设,带动省际接壤地区协同发展。提升制造业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程装备核心零部件攻关和产业链配套,壮大新兴产业实力,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完善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增强高铁新城、淮海国际陆港和观音机场服务能力,加快金融、会展、旅游、消费等服务业发展,争创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

分类推进现代化建设,探索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

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发展阶段,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支撑区域间协调共进。着眼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探索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

城乡融合为抓手推动苏南地区成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军巩固放大城乡融合引领优势,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探索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协力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稳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居民持续增收政策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成改革,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管一体化。

区域协同为抓手推动苏中地区成为江苏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强化协调联动、融合融通,与苏南苏北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城市功能对接、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加速建设过江通道和北沿江、通苏嘉、盐泰锡常等高铁以及南通新机场,加快高速公路县际连通。协同开展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引导更多科技成果在苏中地区转化,更多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在苏中地区集聚。加强政策协同,促进公共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系统提升,统筹优化沿江沿海生产力布局,坚决守住出江入海生态屏障。

四化同步为抓手推动苏北地区成为支撑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集成改革,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来源,深化南北产业协作,突出企业主体引育,发展高端制造业。强化新型城镇化的载体支撑,完善现代城镇体系,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提升综合承载能力。筑牢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保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建区域农业品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信息化的全域赋能,同步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互联网+”,积极创设智慧应用场景。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把握区域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创新完善推进机制和政策举措,补齐短板弱项,巩固提升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跨区域对接联动共享,增强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加快长三角中心区城市融合发展,提速近沪地区与上海同城化,支持苏州深度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要平台建设,支持南通更大格局跨江融合形成重要支点,充分发挥上海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苏北地区更好更快融入一体化发展,通过南北联动、双向飞地、产业合作等方式,同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深化省内南北帮扶合作统筹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创新完善苏南苏北挂钩帮扶合作机制。着眼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调整优化结对关系,强化组织协调和工作推进。抓住苏南产业溢出的机遇,引导南北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着力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推进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建好省级南北产业联动创新示范平台。推进全方位帮扶合作,积极向教育医疗、科教人才、健康养老等领域拓展。

推动实施苏北地区一市一策聚焦省内经济薄弱地区,抓住重点领域,实施新一轮一市一策,赋能支持苏北地区实现赶超。加快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推动连云港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盐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推动淮安生态本底优势和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发挥,加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作者单位: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李佳婧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