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

发布时间:2022-02-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方 乐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这对新时代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与法学教育改革发展、切实做好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开创新时代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的新局面。

深化理论研究,加快形成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要培养出德才兼备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在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统筹谋划、整体布局的同时,深化理论研究、推动知识创新,加快形成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强化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理论支撑。

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20175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要从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更好地服务于法治中国实践的独特性、深刻性、复杂性、开放性为目标,秉持科学精神、采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规律,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构建符合法学知识发展规律、结构层次合理、内容系统完备、逻辑严谨缜密的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法学评价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治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标识性学术概念的提炼力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以法治中国实践为中心,胸怀世界,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法学学术话语体系。

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高校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全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增强学生贯彻落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课程教材是育人的载体,直接关系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要编好、用好、讲好教材,把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专业教材之中。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实践要求,组织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纳入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必考范围。要用好教材,把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要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讲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法学教师队伍是法学教育的关键支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高校法学教师要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培养者,首先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带动学生。

开展创新实践,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铸魂育人新方法、新机制、新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在法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多措并举,共同发力,全力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铸魂育人新格局。

夯实研究根基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阐释与体系研究,准确提炼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原创性概念、命题、理论、方法,科学展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系统观念与理论体系,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融入课堂讲授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及时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生动实践,将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成就以经验素材、案例分析、课后思考题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讲授、辅导教材编写等工作中。持续开展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经验、核心要义与实践逻辑融入课堂,善于运用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法治话语进行课堂教学,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创新课程形式始终坚持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师资+思政”“学院+思政整体同向并行的格局,开设的课程+思政数量与质量处于同等院校前列,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重要特色方向。着力讲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理法理哲理,用心讲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与情,组织习近平法治思想原著、原文、原典的专题阅读辅导等教学活动。运用虚拟教研室深入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效果显著。创新采用微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过程性考核”“翻转课堂”“雨课堂”“第二、第三、第四课堂”“虚拟仿真课堂等多种形式讲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建强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既注意专业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又注意在思想道德上育人化人,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