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陈希希    

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城市承载着我国60%的常住人口,碳排放量占总量的70%以上,必然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当前,现代城市越来越重视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城镇化率达到73.44%更有条件积极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中,通过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等各方面的调整,改变大量建设、消耗、排放的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南京江宁科学园一新能源生产基地厂房上的光伏设施 摄影 刘伟

充分认识城市发展的挑战

城市是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碳排放的主要场所。随着产业、能耗、人口在城市空间高度集聚,城市发展面临着挑战。

重点领域脱碳的挑战在能源领域,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电力的消耗将增长60%,其中大部分需求来自城市。因此,亟需对新能源领域加大投资,利用智能电网进行高效率配电,将更多负载分配给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领域,商用车、民航等行业脱碳面临技术瓶颈,纯电技术的电池能量密度有限也限制了货车的续航里程,常规动力电池难以提供货车所需的强大动力,虽然部分国内车企已开始量产氢能汽车,但市场规模较小且仅处于示范阶段。在建筑领域,碳排放随着城市的发展一直处在较高水平,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数据显示,建筑领域能耗占全球最终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一以上,产生了全球碳排放量的39%

基础设施低碳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间互联互通步伐加快,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对公共交通、医疗体系、教育机构、物资流通、供水体系和废弃物处置等设施的需求增多,同时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都需要消耗更多能源。这倒逼城市基础设施低碳化,也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由满足需求脱碳供给转变。

加速城市绿色转型成为全球共识

加速城市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也在加快进入绿色转型新赛道。

构建低碳战略顶层设计欧盟委员会公布《欧洲气候法》草案,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并就最新减排计划达成共识,同意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降低至少55%。德国于2019年通过《联邦气候变化法》,并发布了《气候行动计划2050:德国政府气候政策的原则和目标》《气候行动规划2030》,明确各项减排措施及2030年后的排放上限。新加坡在2021年发布《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重点围绕能源使用、绿色经济、韧性城市、低碳生活方式以及城市自然等方面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丹麦的哥本哈根提出利用25年的时间将可再生能源产能比例从5%提高到70%以上,实现从黑色能源绿色能源的转变。

建立基于低碳的城市融资体系德国推出1300亿欧元的刺激方案,包括氢能领域投入90亿欧元、购买电动汽车的补贴力度翻一倍、扩大海上风电装机等实施要点,旨在应对经济衰退与发展低碳经济。韩国发布投资规模达160万亿韩元(约946亿美元)的绿色新政,其中十大重点领域中有四个涉及能源转型。日本政府设立了2万亿日元基金,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印度宣布通过国家基础设施管道筹集1.5万亿到2万亿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资金,同时取消化石燃料补贴,以释放投资绿色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并将国家交通预算从道路建设转向公共交通、主动交通和新的零碳交通等。

整合数字技术实现减碳增效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通过整合通信、基础设施和服务技术来优化市政服务管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通过数字技术将可再生能源、能源市场和电动汽车相链接,构建小规模本地智能电网,引导能源系统的脱碳。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50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中提出,大力加快能源和工业部门的结构转型,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区域能源综合控制,提供设备维护等综合服务和脱碳解决方案。欧洲多家机构联合构建数字孪生地球,以实现欧盟发起的绿色协议和数字化战略,在空间和时间上精确监测和模拟气候发展、人类活动和极端事件等,实现碳排放核算的实时化、精准化和自动化。

统筹谋划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城市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江苏作为能源消耗大省,需要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探索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全产业绿色转型为支撑、社会低碳治理为保障的城市发展新路径,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强化绿色技术供给构建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体系,将是否符合双碳要求纳入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形成强大的绿色技术供给能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资源环境、大气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优势学科力量,支持在下一代气候模型、数字孪生地球、气候变化与健康等方面开展前沿探索,为低碳发展提供前瞻性技术储备;在新兴技术领域,在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同时,发力新兴绿色技术,在动力电池技术、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新型光伏电池和组件技术、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大功率储能技术、固废处理新技术、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等方面率先实现自主可控;在传统技术领域,加大轻工、冶金以及化工等产业的过程性减碳技术研发,推动关键技术、工艺、制程的减碳。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城市集聚资源、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在产业准入机制设计上,要将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污染排放强度纳入招商和用地政策,推动高碳产业的有序退出或减碳零碳转型;审慎布局数据中心类的高耗能科技项目,构建全省城市数据中心协同发展机制。在推动产业发展上,探索依靠创新实现减碳或零碳排放、低成本优势以及高生产效率的最大公倍数的产业促进模式。在产业培育上,结合地域特色,深挖江苏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科技+文化的创意产业,形成一批以文化科技型、影视传媒型、文化艺术型、文化休闲型及多元综合型等为特征且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加强社会低碳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摒弃唯GDP的政绩观,实现减碳、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经济增长的协同。构建全域绿色技术的应用场景,大幅度推广新能源应用,改善城市能源结构,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并利用数字技术来减少碳排放量。促进各类主体行为的绿色化转变,利用新技术实现碳足迹的跟踪,引导群众低碳消费。支持江苏各市率先利用公共资金建立免费或低成本数字共享平台。明确要求公共机构主动公开报告其能源使用情况以及直接和间接排放量,并优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作者系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