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有一支罕见又特殊的部队,平均年龄只有18岁,党团员占70%,是工农红军最年轻的一支队伍。从闽北拿口战斗到黎川团村战斗、从广昌保卫战到驿前防御战,从石城保卫战到血染湘江,其立下屡屡战功。肖华曾经写诗赞誉:“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这支部队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我们有必要回顾少共国际师经受的革命战争严酷考验,为保卫苏维埃革命果实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铭记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的光辉一页。
临危组建:“创造铁的红军一百万”
少共国际师的组建和发展过程,充分表明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广大青少年为捍卫苏区革命胜利果实勇于入伍、敢于战斗的坚强信念。
中国工农红军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后,蒋介石重新调集重兵准备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总部收到各方面的情报表明,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围剿”无论规模还是兵力,都远远大于之前的几次。“紧急动员起来,保卫革命根据地”成为当时根据地人民的战斗口号。少共国际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中国革命舞台的。1933年2月初,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作出决定:“为完成少先队是红军后备军的伟大任务,决定在二月底前,征调300名模范队员,加入工农红军模范团。”5月中旬,在江西宜黄红军总部驻地举行全军青年工作会议,红军总司令朱德、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及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会议。会后,根据周恩来的建议,红军总政治部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
5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简称“少共中央局”)正式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号召为完全彻底地粉碎围剿,“须要更快的完成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的任务”,决定由江西征调四千,福建征调二千,闽赣征调二千,到当年8月1日为止,完成少共国际师。23日,少共中央局发出指示信,要求少共江西、福建等省委抽调优秀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组成3个军区少年先锋团。24日,少共中央局致函朱德、周恩来、王稼祥,“提议将‘少共国际师’编作第一军团1师,要求准备指导员干部来帮助训练,……少共中央局时刻准备着……为着完成创造铁的红军一百万而斗争”。
6月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扩大红军的决议》,强调必须执行中央局2月8日紧急决议中提出的“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和“动员所有模范营模范赤少队整营整团加入红军”,提出要通过“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加紧政治动员”等措施,完成“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任务。6月下旬,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在瑞金召开有江西、福建、湘赣、粤赣等省和边区少先队队长出席的联席会议。朱德总司令亲临讲话,号召团和少先队的干部、团员和少先队员踊跃参军,用武装上前线的实际行动,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
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江西博生西北郊跑马坊举行授旗典礼。在江西军区政委李富春、少共江西和福建省委代表致词后,军委会向大家介绍了师长陈光、政委冯文彬和政治部主任罗华明。随后,部队立即投入了军政训练。至此,少共国际师正式成立,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
百炼成钢:为保卫红色政权而战斗
少共国际师以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战斗精神,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为红军战略转移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支工农红军最年轻的队伍在革命斗争的磨炼中,逐步走向成熟。
少共国际师成立不到一个月,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命令当时正在前线的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年仅17岁的肖华迅速返回总部,征询拟调他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的想法。肖华担心自己太年轻,挑不起这么重的担子,有负于党的重托,周恩来听了他的顾虑后朗声笑道:“正因为你年轻,才叫你去嘛。年轻的干部带年轻的兵,部队更有朝气。只要认真学习,经过斗争的磨炼,就会逐步走向成熟。”肖华被正式任命为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创下了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委记录。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初,陈光、冯文彬刚刚20岁出头,干部战士平均年龄18岁,一些人入伍时还没有枪高,是一支真正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
1933年9月3日,少共国际师举行出征誓师大会,当时这一天被定为国际青年节,选在这个日子誓师,很具纪念意义。肖华作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讲话:“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今日在博生(今江西宁都县)正式宣誓。整装待发要出征,粉碎敌人‘围剿’莫延迟。我们都是青少年,愿把热血染红旗。”誓师大会后,部队开赴广昌开展政治军事训练,很快形成了战斗力。
不久,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少共国际师奉命开赴前线,配合红3、红5军团在东方战线投入战斗,在闽北拿口打了第一仗,歼敌500余名。初次参战即打了胜仗,部队士气高昂。朱德、周恩来等致贺电,称赞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勉励大家要更加百倍地提高军事技术,争取更大的光荣。
广昌战役前夕,“独臂将军”彭绍辉成为少共国际师第4任师长。1934年7月下旬,少共国际师在广昌南面驿前一带设防。驿前是座古镇,是石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敌军如拿下驿前就可挺进攻破石城,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危在旦夕。8月初,驿前战役开始,少共国际师配属红3军团指挥。战斗相持阶段,部队一面作战,一面修工事、挖碉堡,风里来,雨里去,加上粮食、药品严重匮乏,十分艰苦。当时部队生疥疮和发疟疾的很多,但没有药品,有的连队卫生员便向当地土郎中请教,用硫磺拌和适量石灰水,煮沸后给生疥疮的病号擦洗,很快就治好了。没有吃的,就白天上山采蘑菇、挖野菜;晚上下田摸田螺、抓泥鳅。由于有及时的政治思想工作,少共国际师年轻的指战员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热情,但最终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驿前防御战以敌军遭受重创、红军失守告终。
1934年10月初,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少共国际师担负掩护红3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在石城保卫战中打得英勇壮烈,损失很大,原八九千人的少共国际师剩下5000余人。11月底,少共国际师奉命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掩护军委纵队机关和主力过湘江。敌人沿湘桂公路猛攻,少共国际师有被敌人切断的危险,全师迅速收缩兵力,跑步渡河。肖华和冯文彬组织政工人员全部赶到连队,开展“飞行政治工作”,提出战斗口号:生死存亡在此一战。湘江战役,面对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少共国际师拼死实现了战略意图,但伤亡严重,仅剩2700余人。
1935年2月,中央红军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行军和作战,战斗人员锐减,为了提高机动作战能力,中革军委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撤销番号,编入红1、红2师,结束了光荣的战斗历程。这支队伍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输送了一批栋梁之材,锻造了开国上将肖华、彭绍辉,中将曹里怀、陈正湘和少将江拥辉等13名将军。
少共国际师从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编,虽仅存532天,但他们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淬炼出的“先锋少年、信念坚定、英勇奋斗、百炼成钢”的精神品质,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说,必是一种催人奋发、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