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而歌的延安鲁艺

发布时间:2022-04-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孟俭红 何 雯    

1942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他对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当时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有志于文艺事业的革命青年,他们积极贯彻《讲话》精神,走出学校,走进群众,汲取民间营养,发扬民族风格,创作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影响深远的一大批文艺作品,展示了革命时期中国新文艺的发展方向。

服务工农群众,做与群众结合的鲁艺家

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的文艺家纷纷涌向延安,他们以极大的热情进行创作,以自己的作品鼓舞人民,一方面推动抗战事业的进行,一方面繁荣着根据地的文化生活。鲁艺于1938年春天成立,汇聚了很多的文学艺术家,中共中央对其非常重视。开学典礼时,毛泽东等领导人亲临参加并讲话。希望鲁艺造就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

成立初期的鲁艺存在脱离工农群众、关门办学搞创作的问题。一段时间里,文学系欣赏古典和外国文学作品,言必契诃夫、果戈理;戏剧系热衷演出《铁甲列车》《带枪的人》等外国大戏;音乐系喜欢搞西洋大合唱。一位从前线回到延安学习的军事干部,听说鲁艺的音乐会谁都听不懂、听不完,不太相信。他带上干粮去剧场,决心听完音乐会,但还是听到一半就走了,他说,我们能打败日本鬼子,却战胜不了鲁艺的音乐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鲜明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因此,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鲁艺师生根据毛泽东几次讲话的精神进行整风讨论和深刻反省,大家认识到,文艺工作者必须转变自己的文艺观,不仅要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还要联系广大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实际,唯有到农村、工厂和八路军中去,才能让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很快,全院各系掀起了一个学习热潮,他们提出响亮的口号: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中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

转变文艺观后,鲁艺的创作越来越贴近群众。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第一个春节,时任鲁艺院长的周扬向鲁艺宣传队提出要求:不但要让老百姓懂得所宣传的内容,而且还要让他们爱看。鲁艺全院师生员工深入群众接地气,一齐出主意、想办法,写词的写词,作曲的作曲,排练的排练,很快创作出《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挑花篮》《二流子变英雄》等老百姓喜欢的节目。其中,《兄妹开荒》的演出轰动了延安。当时天气很冷,操场一面的山坡上却密密麻麻挤满了观众,其他三面也围坐着众多的八路军指战员和扎着白羊肚手巾、手持红缨枪的自卫军,还有人爬到了篮球架上坐着,真是人山人海。当时没有任何扩音设备,演员全凭自己的嗓子把歌声送到观众耳朵里。老乡们边看戏,边议论:把我们开荒生产的事都编成戏了。24日开始的十几天时间内,鲁艺宣传队共演出了40场,有时一天要演四五场。由150人组成的鲁艺宣传队,因其阵容大、乐器全、水平高,成为延安最受欢迎的一支宣传队,人们奔走相告:鲁艺家来了!

鲁艺家的演出在延安名声大震。老乡们说:“‘鲁艺家的演出变样了,唱得、演得、跳得美太咧!回到学院,周扬见到宣传队的人,笑着说:“‘鲁艺家,多亲昵的称呼啊!过去,你们关门提高,自封为专家,可是群众不承认这个。如今你们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诚诚恳恳地为他们服务,刚开始做了一点事,他们就称呼你们是了。可见专家不专家,还是要看他与群众结合不结合。这头衔,还是要群众来封的。

学习民间文艺,为大众文艺的创作努力

中共中央把鲁艺看作联合全国各界文艺工作者的一个阵地,同时也对鲁艺寄予厚望,希望它为大众文艺的创作而努力,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抗战建国中一支大的力量

延安所在的陕北地区,民间文艺资源相当丰厚。民歌、地方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文学,品种繁多,异彩纷呈,有秦腔、信天游、郿鄠戏、道情、秧歌、花鼓等。鲁艺人俯下身子走入群众,到民间采风,这些刚健、清新、质朴、淳厚的民间文艺样式,给了鲁艺师生以有益的美学启迪和丰富的艺术滋养。

鲁艺把桥儿沟的秧歌把式杨家兄弟、擅长即兴编词的李生秀、极会演秧歌戏的李鞋匠等一些闹秧歌的头行人,请到学院来教秧歌。他们勤学苦练,不但学会了对开门”“十字穿花”“二龙吐须”“龙摆尾”“卷白菜心等秧歌大场子的阵势,而且强烈感受到了陕北秧歌那种英武、豪放、开朗的神韵。在新年到来之际,他们排练出了火爆热烈的陕北大秧歌《霸王鞭》《推车车》《撑早船》《赶毛驴》等一批节目,其中的《拥军花鼓》最为突出。这个节目是从陕北秧歌的小节目二人场子脱胎而来的,它把南方女打鼓、男敲锣的打花鼓形式,与陕北的秧歌舞结合在一起,既打鼓敲锣,又对唱对舞,采用陕北民歌《打黄羊》的曲调,填写了表现边区人民慰劳八路军的唱词,可谓别出心裁。

随后鲁艺的秧歌队走出校门,走进乡亲。老乡们又惊又喜地一边欣赏一边议论:真是变了,鲁艺大学的学生也扭起咱们老百姓的土秧歌来了!首次给群众演出便取得了成功,宣传队成员大受鼓舞。他们走出桥儿沟,到机关去扭,到部队去扭,到学校去扭,到市场去扭,到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鲁艺演出的秧歌剧,内容主要是宣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歌唱边区的新人新事,赞扬生产模范,批评二流子懒汉,形式上也与过去农民闹社火时表演的秧歌有所不同,被老乡们称为新秧歌”“斗争秧歌

到中共中央驻地演出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都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到卷白菜心时,演出达到了高潮。不巧,天刮起了大风,到处黄土飞扬。可是毛泽东毫不在意,身边有人往他嘴上捂了个口罩,他立即扒拉开,兴奋得哈哈大笑。看了演出后,周恩来对演员说,群众是欢迎这个变化的,向民间艺术学习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对于鲁艺的变化,1943425日的《解放日报》社论指出,包括鲁艺秧歌剧在内的文艺宣传活动,证明文艺界向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新方向转变,已经获得了第一步的成功。

放手发动群众,创作民族化文艺作品

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服务工农群众、学习民间文艺方面步伐坚定,很快就创作出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李有才板话》《种谷记》《高干大》《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优秀的、为人熟知的作品。其中,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更是鲁艺师生贯彻《讲话》精神、充分吸收群众意见创作出的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经典。

在编排的过程中,他们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几乎每天都在修改。鲁艺没有正规的排练场,遇到天气寒冷的时候,剧组人员常常在操场上一边晒太阳,一边排戏,四周围满了前来观看的人,既有鲁艺的师生,也有炊事员、勤务员,还有桥儿沟的老乡。他们边看边议论,凡是遇到戏中不符合农村生活细节的地方,就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很多都被剧组采用了。戏剧结尾黄世仁被枪毙的情节就是吸收了群众的强烈意见后修改的。

当排练到把喜儿从山洞里救出来,斗争黄世仁时,喜儿控诉了黄世仁害死她爹爹,把她抢走施暴的恶行,群众演员义愤填膺,纷纷拥上前去打黄世仁,围观群众也喊打!打!打死他!有个炊事员一面切菜,一面使劲剁着砧板说:戏好是好,可是那么混蛋的黄世仁不枪毙,太不公平!后来,剧组到中央党校去演出,很多从前方回来的干部看了之后,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

1945422日,中共七大召开前一天,《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中共七大代表共同观看了演出。当台上传来太阳底下把冤伸的歌声时,许多人眼眶里面含着泪水。演出结束,大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但看到演出结尾没有处决而是押走黄世仁,许多人愤愤不平。第二天,中央办公厅派人专程到鲁艺,传达了中央书记处的三点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当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同时解释道,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还不枪毙他,反映了作者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广大观众是不会答应的。这个意见不仅仅是中央领导的意见,也是参加七大的547名正式代表、208名候补代表的意见,更是全国亿万受苦群众的意见。此后,《白毛女》就改为在全剧结尾时宣布判决黄世仁死刑,拉下去立即执行。

《白毛女》首演之后,在延安公演,前后演出30多场。演遍了整个解放区,累计上演200多次,观看人次达百万。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回忆当时人们观看《白毛女》的场景:我看见他们时时用衣袖拭眼泪。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少的,不论是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不禁潸然泪下。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大娘,一边看一边哭泣出声,直到终场。在东北,锦州战役前,战士们观看《白毛女》后,到处响起一片要为喜儿报仇的口号,飞起千万张请战杀敌的决心书。《白毛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写群众,为群众写,写给群众看的戏,实现了《讲话》提出的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的主张,它让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农民理解了推翻旧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与革命正义性,也充分证明,来自人民群众、回馈百姓大众的作品,才是具有恒久艺术性的。

建国前,各解放区按延安鲁艺的模式,先后建立了华中鲁艺分校、山东鲁艺分校、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等艺术院校。鲁艺的艺术火种随着这些新的艺术学校的创办而遍布各地,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宗旨也随之走进了新中国。

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到工厂田野里,去市井巷陌间,看群众酸甜苦辣,听百姓喜怒哀乐,多沾点泥土,多闻些烟火,作品就会有地气,就会温润心灵、激励人心。相应地,紧跟改革步伐,反映人民实践,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歌,作者就会有人气,成为人民心中可亲可敬的文艺家。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张李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