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创新集群引领环太湖科创圈建设

发布时间:2022-07-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胡汉辉    

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集群和知识经济初期的创新集群有所不同,产业创新集群需要具备能够催生未来产业形成、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在)产业创新能力,以及将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的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成新兴实体产业发展的产业化能力和创新型生态,能够承载特色产业创新能力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化创新环境,将共同成就一定区域和能级的科创区。目前,环太湖两区六市(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和安徽省宣城市)以占长三角十分之一左右的土地,完成了22.2%的地区生产总值,该区域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已成规模,亟待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新阶段。因此,在谋划和实施太湖湾科技创新圈战略的同时,要协同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树立建设世界级创新区的重大目标

明确特色定位是构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的首要问题。纵览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创区,大都各有聚焦,有的是基础性科学中心,有的是产业创新中心,有些兼而有之。即便定位是产业科创中心,也可以继续细分,如美国加州硅谷倾向于催生新产业,而西雅图则一直致力于保持世界航空航天之城的美号。从地理区位看,太湖东伴上海、南接杭州、西望南京;从产业分布看,既有着全国领先且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又自古就是人文昌盛之地,这就决定了要综合突出环太湖的生态之圈、智造之圈和创新之圈的特色。因此,在太湖湾科技创新圈建设中必然要体现出三者间并存融通而共生、依存互助而同荣的特色,即将生态、产业、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环太湖地区打造为世界级的创新区。

从推进产业创新集群的角度看,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圈,不仅要高起点确立世界级创新区这个战略目标,还需设置短期和中长期具体目标。近期的突破方向应放在形成和产业创新集群相得益彰的产业创新能力上;中长期的目标则应是进一步本地化固化和可持续增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创新能力,用以支撑沿太湖地区众多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产业创新集群需要原创性的产业创新成果,而不仅仅是单个或少数企业能够垄断的产品(级)创新发明,因而需要能够做出原创性产业创新的基础性科研设施和原创性科研能力,这亦是单个或少数企业所难以承担的大笔开销。故而,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的关键在于就产业创新的基础性能力来自何方给出具有太湖特色的新回答。

加快培育本地化的产业创新能力

市场越发认识到,原创性的产业创新成果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巨大的引领和大面积带动作用。在目前买不来尖端技术的国际环境中,在建立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面前,以往我们熟悉的招商引资的方式,将越发难以从外部可持续和系统性地引入产业创新型成果,必须形成升级版、在地化的政产学研金新合作依存互动模式:培育本地化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与本地企业互动中提升其基础性产业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创新需求和供给的互动,进而达到产业创新集群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本地化产业创新能力要求。

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尤其要突出建设能够产出原创性产业创新成果的基础性科研设施和累积原创性科研能力。因此,在谋划时需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引进型产业创新能力不仅要能和沿太湖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匹配,而且要能和其未来需求相协同,以较迅速地实现引进能力的本地化;另一个是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平台、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能力单元间要能够尽快地进入共建创新生态、共享创新资源的协同共生状态。以在特定的时期内合力于某一个(或数个)产业创新方向,尽快形成某些原创性产业创新、并将其尽快进入产业创新实践阶段,形成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的突破性创新升级。此外,政府要在推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创新人才汇集和产业创新组织构建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产业创新能力的聚集和其能量的充分发挥需要基于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的产业需求,要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规避和遏制资本逐利带来的风险,用有形之手进行前瞻性判断和自动性调整。特别是在对产业创新能力和资源进行跨行政区域的配置时,不能各个经济组团、甚至各个园区各行其是,而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协同推进环太湖科创圈与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共同下好太湖湾科技创新圈这盘大棋。

探索构建产业创新集群的实践路径

在环太湖地区中,苏州最先明确提出了建设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集群,并将规划与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和动员与推进产业创新集群相联动。

系统规划和适时根据产业能力升级的需要推进产业创新能力的本地化建设。由于产业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行业发展的周期性风险难以让单个企业和专业性产业研究院长期独自承担,因此需要及时从域外引进代表新兴或未来产业方向的创新能力与资源,为全行业的创新升级而不仅是解决单个企业的技术问题服务。以独墅湖科创区为例,早在苏州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之际,苏州就立马于2002年初启动了独墅湖科创区建设,正所谓金鸡湖旁忙经济、独墅湖畔好读书,引进了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等一批高校和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使之成为新材料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创新源泉之一。如今,独墅湖畔有独树,这里已孕育出了第一批通过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的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

面对地理区位、生产要素、环境资源等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在经历特色生产集群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及时向产业创新集群升级转型。从2018年起,苏州昆山率先提出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创新发展目标,实施了人才科创“631”计划、头雁人才工程等一揽子产业科创新政,通过一廊一园一港等重大产业科创载体打造产业科创之城,呈现出落地一项产业创新成果、引进一个创新团队、兴办一个新兴企业、引领一个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创业、创优生态。2022年以来,昆山积极谋划建设国际级环阳澄湖科创生态新空间,全面呼应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

组链抱团,让产业共性技术的局部颠覆性突破产生全行业的创新涟漪效应。苏州通过数字经济理念整合同属一个大产业的多个创新集群,在具有一定创新性产业关联的基础上成就创新集群链群,进而打造全行业的、有望达到万亿级规模的产业创新集群,以全行业的创新发展共同应对产业创新的突破方向不确定性风险和细分行业发展周期性风险。就生物医药产业而言,苏州围绕大健康概念组建生物医药集群,串联起全市包括沿环太湖和吴淞江创新轴上多个相关生物医药产业小组团,如以金光科技产业园为主要集聚区的生物医药集群、以吴淞江科技园为主要集聚区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集群和以吴淞湾科学城为主要集聚区的医药研发与生物技术集群,未来还将囊括以昆山未来城为主要集聚区的小核酸和生物医药集群,以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临湖现代中医药科教创新园和以太湖科学城为主要集聚区的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等。

(作者系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