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江南”特质的苏南文旅线路

发布时间:2022-09-2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丁志刚 杨红平 叶 晨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2022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融入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入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等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苏南地区作为诗画江南原型,呈现了中国人心目中的诗意江南、人居天堂意象,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为进一步彰显与传承江南文化底蕴,可以借鉴国际历史文化线路经验,推动建设江南运河和环太湖两条文旅线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推进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以诗意栖居、创智宜业、醇美宜赏的最江南形象来推动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科技创新产业聚集和文化精神传播的形成。

聚焦苏南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打造江南运河和环太湖文旅线路

推动活化利用,发挥苏南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吴文化孕育于长三角最富庶的地区,是江南文化的核心构成。要重点挖掘以吴文化为内核的具有江南特质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遴选最具代表性的江南历史文化遗存,研究识别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组群、古典园林等历史文化资源相对富集区,依托江南运河段和环太湖风景路等既有线性通道加以串点连线,使之成为线路连贯、辨识度高、深度体验感强、文化感召力强、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线性历史文化线路。

传承千载人文,建设江南运河历史文化线路。江南运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江南市镇的兴替更迭和千载繁华。江南运河历史文化线路以历史文化资源最密集的苏州、无锡、常州段为重点进行建设,启动示范段由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至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全长约245公里。该线路串联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街区12处,且沿线城乡建设基础条件良好,95%以上的路段可利用现有沿运河道路进行更新改造。

串联百里山水,建设环太湖历史文化线路。依托现有环太湖风景路为主体进行建设,启动示范段由常州太湖湾至苏州吴江城区,全长约260公里。该线路串联了春秋淹城、阖闾城、木渎春秋、苏州古城等历史城址和木渎、周铁、黎里等历史文化名镇,还直接联通了明月湾、陆巷、杨湾等历史文化名村和众多传统村落,以及横塘纵的环太湖农业文化遗产。该线路应结合太湖、沿湖山丘岛屿的山水景观生态资源,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美丽宜居宜业湖区为目标,建设灵秀精致的城镇聚落和现代鱼米之乡的乡村空间,彰显江南水乡文化和新经济融合发展之美。

弘扬江南文化当代发展价值,让江南文化和现代生产生活融为一体

推进历史文化线路沿线地区美丽宜居城乡建设,展现新时代的诗意栖居江南。一是融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行动。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挖掘江南文化内核,传承发展江南水、桥、房的空间格局,黑、白、灰的民居色彩,情、趣、神的园林意境,轻、秀、雅的建筑风格,促进新的建筑和城市环境创新发展。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苏州环古城河、无锡环城古运河、常州古运河沿线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沿河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和旅游风景路,探索现代城市生活和传统江南文化的有机结合路径。二是融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具有江南传统田园意境的城乡聚落空间和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建设。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引导形成以直、周庄、同里、木渎等水乡古镇和滨水城区为主体,城绿相依、灵秀精致的城乡聚落空间形态。挖掘江南水乡地区人文精神,整合历史文化线路沿线资源,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打造一批彰显历史文化记忆、文化脉络和地域特征的美丽城镇和特色田园乡村。

江南文化+宜居环境吸引科技人才与企业集聚,建设创智宜业的江南。一是激活城市新经济场景。发挥江南文化+宜居环境对科技人才、创新企业的吸引力,积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和存量资产盘活利用,以科技创新赋能,营造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于一体的高品质文化科创空间,推动无锡惠山大运河科创中心、常州大运河戚机厂民国工业遗存等建成江南运河文化科创载体。二是支持环太湖科创圈建设。依托太湖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打造八百里太湖科创高地、创新湖区,将科学创造融入流光山水。加强环太湖历史文化线路紫道、风景路绿道、美丽河湖蓝道的联动塑造,完善国际标准的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营造有利于科研的生活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太湖创新生活圈。

加强江南文化传承弘扬的展示策划,营造具有当代感召力的醇美宜赏江南。一是打造主客共享的苏南文化精神传播地。深入挖掘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沿苏南历史文化线路,建设一批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运河沿线文物遗迹、古镇古村、工业遗存等的保护与利用。推动运河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讲好泰伯奔吴、运河水工遗产文化、江南古镇文化、江南园林文化、太湖流域农业遗产文化等多种主题故事。二是构建璀璨纷呈的苏南记忆全景展示体系。加快苏南历史文化线路周边LOGO及标识系统建设,形成统一规范、特色鲜明、清晰简洁的文化线路引导牌和信息展示牌,为城乡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综合服务。加强对历史遗存和江南文化资源实体进行全景展示,对历代历史名人、传统文化、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全面展示,对江南方言、饮食、风俗等特色文化进行全息展示,充分展现江南地区的历史人文底蕴。

构建联动机制,形成共塑最江南的社会共识

强化工作协同,共同推动苏南历史文化线路建设。制定历史文化线路建设方案,并结合城市更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推动历史文化线路特色风貌塑造和各类空间载体建设,优化沿线跨区域快慢交通组织。用好省级文物保护、特色风貌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对苏南历史文化线路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发挥市县城乡历史文化线路规划建设的责任主体作用。结合各地历史人文资源来划定历史文化特色集中展示区,引导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推动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支持市场主体参与苏南历史文化线路建设。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推动苏南历史文化线路的整体建设和运营维护。鼓励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和文化名人参与苏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形成全社会共保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