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提升“双碳”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2-09-2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马海韵 陈红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2022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要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拥有普通高校168所,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总量逾1800人。为实现江苏率先达峰目标,亟需做好双碳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双碳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双碳目标催生双碳专业人才需求,江苏双碳人才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主要体现为:一是需求数量快增。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具有识别、驾驭低碳发展关键性要素能力且从事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的专门技术人才。如在化工领域,2021年江苏化工人才需求较2020年同比涨幅超过11%。二是需求行业多元。我省重点产业覆盖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等领域,其经济总量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80%以上,双碳目标扩展了上述多种行业的人才需求。三是需求类型多样。我省既需要双碳一线具体岗位的实用技能人才,也需要双碳技术应用开发的科技创新人才,还需要熟知双碳政策和业务、兼具国际视野和商业嗅觉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从事双碳战略研究的新型智库人才。

当前,现有双碳专业人才储备明显不能满足未来的双碳建设需求,同时还面临顶层规划不足、行动方略不足、集聚效应不足、国际合作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程度、方式、路径有待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的上中下游相关机构较为割裂,未形成政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中涉及双碳人才的项目较少等。

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任务具有复杂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对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结合国家双碳目标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研究因地制宜的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具体可从顶层设计、学科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入手。

优化双碳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强化省级层面统筹谋划,建立相关部门的协调推进机制。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政策,精准支持江苏高校双碳专业人才培用,包括重点科研基地、创新型学院、专项人才培养项目、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制定双碳专业人才资格认证、职称评审、人才计划等,大力提升双碳人才政策优惠力度;绘制双碳产业人才地图,出台双碳海内外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就业创业的专项服务政策。

强化高校双碳学科的提质建设遵循新工科新文科理念,坚持产业需求导向,进行双碳学科建设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培养一批双碳研究力量和教学队伍,加大双碳领域优秀人才培养的力度。培育低碳学科体系,推动交叉学科点建设,鼓励高校开设双碳通识课程,将双碳理念与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高校承担或参与双碳领域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孵化一批双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践基地等。建设高校双碳学院,把双碳密切相关的专业实体整合至双碳学院,打造主修+辅修复合培养模式,学生在原学院主修能源、化工、交通等双碳相关专业,在双碳学院辅修聚焦双碳目标的管理、政策类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建设双碳未来技术学院、示范性能源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推动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等项目的深度链接,实施职业技术、继续教育等配套改革,拓展技能培养和在职培训。

促进双碳人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一是政府发挥好主导职责。充分发挥在双碳专业人才培用政产学研用合作中的引导职责,优化协同环境,构建创新共同体;建立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双碳示范园区、社区等;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搭建多学科研究平台,创建双碳专业人才的集聚高地。二是高校发挥好主场职责。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升我省高校双碳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契合度,加强培养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支持我省高校与国内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大中型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学合作,聚焦企业人才需求,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各具特色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关键技术集成研究攻关,提升双碳研究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管理结合;加强双碳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推广类似南京江北新区成立的双碳示范学校建设智库。三是企业发挥好主体职责。支持企业同高校联合搭建资源互助、人才交流的平台,如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佳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共建的碳中和战略研究院;积极加强与国外低碳企业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与理念,加强对校办低碳企业的资源倾斜力度,鼓励其提升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能力;打造区域或者行业高校和企业联盟,如基于双碳科技创新的苏商合作联盟。

深化双碳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一是深化国际办学合作。加快双碳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以专业人才为基础,鼓励组建跨国高校联盟,如东南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鼓励高校积极投入国际产能合作、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试点开展双碳3+2本硕一体化国际联合办学;鼓励高校举办暑期学校,如南京大学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与国际同位素效应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江苏省研究生地球系统科学中的碳循环与碳中和应对暑期学校。二是深化国际项目合作。深化江苏与国际友好城市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我省双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鼓励在双碳研究领域相对领先的高校率先与国外高校展开技术交流;鼓励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和智库咨询等合作项目,强化关键低碳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及团队人才培养。三是深化国际平台合作。充分运用江苏科教资源优势,支持建设碳中和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推动高校参与国际碳中和领域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借助绿色智慧能源组织等以低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智库类国际组织,引导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搭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聚才活动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合作开展双碳国际人才培养培训。

作者分别系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南京工业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