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将人才工作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工作与地方发展、产业基础、医疗教育、交通区位、人文环境等密切相关,应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合力共为。在实践中,常州市提高党管人才政治站位,把握点与面、高与实、乐业与安居三对关系,以“量需”“适才”“拴心”引育人才。2022年,常州引进各类人才11万名,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万名,青年就业见习基地达到500多家。
“量需”定策 系统考量城市对人才需求
无论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促进文旅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公共服务,都迫切需要一大批现代化的人才。唯有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特征,大力引育人才、珍惜爱护人才、充分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才能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城市引才量需定策,常州进行了系统谋划、多方协同、多点探索。
系统谋划,明确党管人才。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党委常委会常态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审议人才专项政策、研究人才重大问题等三项制度,把人才工作作为党建述职重要内容,纳入“一把手”目标考核体系,做到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优先推进、优先保障。40名市领导直接联系120名各类优秀人才,23个市相关部门联系服务69家领军人才创业企业。
多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围绕顶尖人才提质、领军人才倍增、引才节奏提速、人才金融提档、汇才渠道拓展、聚才平台加力六大行动,常州逐步凝聚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合力。市委组织部统筹实施“龙城英才计划”,不断提高党管人才政治站位,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人社局出台“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实施“青春留常”计划、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等举措,构建引进力度更大、政策体系更优、保障机制更全的人才发展环境。科技局以企业问题清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支撑,集聚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以在常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集聚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卓越团队,培养“新工科”人才。
人才政策按需迭代,点状突破。“龙城英才计划”是常州重点打造的人才品牌。在该计划引领下,常州构建了上下贯通、有序衔接的人才引育体系。按照“城市发展靠什么、缺什么,就招什么,人才政策更新什么”导向,“龙城英才计划”已从第一期升级迭代到第三期。基于“龙城英才计划”等顶层设计,常州各地还探索了多点式的政策创新和人才工作实践。常州科教城实施“金凤凰计划”,探索双岗互聘制,全力完善人才服务制度;中以、中德、中瑞等特色合作园区瞄准境外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加快布局境外创新中心,建立全球人才“云聘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适才适所” 按岗位选人育人
结合城市底蕴与当前发展实际,常州既着眼于引进助力产业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也注重稳住实用人才队伍的“基本盘”,刚柔并举引育发展所需、产业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聚焦“高精尖”招引高层次人才。2017年起,常州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体系,研究制定市四套班子领导联系人才工作制度、优化市相关部门联系人才企业制度。2018年,完善人才荣誉制度,设立全市人才最高奖,制定出台《常州市“首席专家”选拔办法》,每两年评选一批“首席专家”。2021年,常州全方位打响“青年友好型城市”品牌,其中《高层次人才薪酬奖励实施细则》在全省率先做到不分产业类别、不设企业主体限制,全覆盖享受。
突出“广博专”特点引进实用型人才。紧扣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常州主动策应工业和能源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着力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提升人才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围绕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抓牢抓实技工教育,引入青年技能型人才和蓝领工人,锻造一支产业缺需、技艺高超的“龙城工匠”队伍。启动“2021年十万人才汇常工程”,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力度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0.6万人。
引才“有道”。常州市委、市政府“一把手”连续十多年开展“科技长征”,加强与大院大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的合作,形成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科技创新常州模式。通过多年积累,常州在43所高校科研院所聘请“引才专员”,通过专员与常州搭建桥梁,力争在促进人才引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更长远效果。
引才“入心”。在《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不同学历人才能够享受到梯度的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为了让人才最快享受到政策效果,常州《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实施细则》还在全省率先打响App非申即享、直达兑付品牌,省去复杂的申请环节,人才本人不需要申请,人社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按月将生活补贴精准发放到人才的社保卡上。
用心留人 既成就事业也安心生活
在满足物资保障的同时,精神保障更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在人才最关心的诸如住房保障、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上,常州多出力、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和后顾之忧。
“资助+服务”激励人才成就事业。为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常州简化人才项目申报程序,对辖市区和职能部门推荐的人才项目实行备案制,并建立以贡献为主要评价依据的人才扶持体系。在创业人才方面,对创业项目的资助分成两个层次分别给予创业资助资金。在创新人才方面,突出科技项目与人才项目协同发力,依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给予30—50万元资助。在高薪酬人才方面,对新引进的年薪30万元以上的人才,三年内以对地方贡献部分为上限进行分类分档奖励,每人奖励总额累计最高100万元。
优化人才综合服务,推动人才生态提档升级。创新设置常州人才政策一码通,开辟扫码推送等现代化推介手段。组建龙城英才科创苗圃投资基金支持上市后备人才企业,引导优秀人才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机遇。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双创平台+金融助力+知识产权”创新生态链。建设龙城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层次、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
解决“后顾之忧”让人才生活安居。在政策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同时,重点做优人才生活安居服务,从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多维度着力,解决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推动常州成为人才心中的“首选项”。2022年,常州人才公寓已开工6万套,入住率超77%,覆盖蓝领工人、白领人才、领军人才等各层次人才安居需求,包括面向国际化人才的西太湖人才社区、主打青年友好的“拾壹梧桐”人才社区、面向蓝领人才的东方·青年人才社区。“生活居住”双资助、“三年免费入住”成为常州聚才爱才的闪亮名片。
(作者单位: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