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乡村“智治”

发布时间:2023-03-21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黄 博    

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郡县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的善治与振兴,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完善推广数字化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的农村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智治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的模式体现,是伴随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所出现的新型治理形态,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智治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字技术的嵌入及治理思维的转变,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数字赋能主体协同,构建乡村善治网络

乡村场域诸主体之间是否形成有效协同的关系,是影响村治效能的关键变量。数字技术的嵌入,可以为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提供平台和方法,重塑乡村善治场域。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赋能乡村治理领域,遵循系统化和动态化原则强化数字平台建设,实现各种数据和信息的链接、整合与共享,消解主体间数据壁垒与信息鸿沟。搭建市、县(市、区)、街乡、村社四级智治网络体系,市级数字平台侧重统一部署,统筹协调三农工作,着力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归集共享;县(市、区)、街乡数字平台承上启下,联通域内村级数字平台,全面实时掌握乡村治理场景动态;村级数字平台扎根治理实践,服务广大村民,突出特色治理。

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普通村民、乡村精英、社会组织、乡村企业等与基层公共权力部门的协商和互动能力,使其能够适时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成为乡村治理实践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影响者。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显著提升乡村治理空间的透明化程度和事务参与的便利性程度,通过相关的数字平台或程序,进城务工的村民亦可以突破距离限制,及时知悉相关信息,并与乡村组织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积极激发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活动、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动员村民通过智慧党建、村务云等数字载体参与治理活动,与此同时,通过强化学习培训转变村民的治理思维,提升村民的数字治理意识和治理能力,形成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内生性、持续性动力。通过多元主体积极、主动参与治理实践,达成乡村协同治理、开放治理的局面。

数字赋能机制创新,促进乡村精准治理

善治目标的达成需要依托于优越的治理机制,当前需要通过数字赋能形成科学化、前瞻化的治理机制,依托数字技术持续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敏锐掌握数据变化,迅速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透过表层现象洞察背后趋势,综合研判,预测风险,进行科学决策和源头治理。乡村治理的过程也是服务广大村民的过程,需要清楚了解村民的个体化、多样化需求,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公共服务。将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检验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明晰乡村治理的目标是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数字技术嵌入与赋能的价值指向是提升服务效能。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以数字技术为保障,将村民的个性化、差别化需求精准传导至基层公共组织,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政策服务、产品服务等,改变传统治理模式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缺陷。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党建引领居于关键性地位。依循智慧党建路径,加强数字技术赋能党建工作的力度,创新相关机制,推动村级党建工作数字化、智能化,以提升党建事务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依托数字技术赋能,建立健全党务、政务、村务、服务的融合治理机制,统筹协调各类资源,激活各种要素,促进乡村公共决策科学化、事务处理数字化、产业发展数据化、整体治理智能化。更新乡村治理理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资源数字化、应用网络化、流程规范化、治理智能化的乡村智治机制,更好契合治理村庄、服务村民的需求。

数字赋能三治融合,塑造新型村治形态

乡村三治融合治理图式是地方基层组织在自身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的结果,实践证明其符合我国基层治理现实的客观要求,这一新型治理途径可以较好化解村民自治面临的困境及乡村发展的障碍,有效促进农村治理的有序化、灵活化、规范化、自主化,有效应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出现的诸多新挑战。在三治融合图式中乡村自治是主要内容,也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乡村法治是一种规范性力量,为乡村自治和德治提供规则与保障,促进乡村治理从主观化向规范化更迭。作为柔性治理方式,乡村德治可以有效弥补硬治理方式的不足。数字赋能可以推动乡村三治融合的更好发展,促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和赋权,增加乡村治理空间的透明度、治理程序的简易度、村民参与的广泛度,提升乡村自治水平。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村民介入乡村政治场域、表达自身话语拓展了新的渠道。通过微信群、移动议事厅等把广大村民组织起来,参与乡村发展重要事务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事务的讨论,实现在线议事与现场议事相结合。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为村民提供优质法律咨询服务,强化法治知识宣传,帮助村民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利用先进数字技术,整合乡贤数据信息、拓展线上沟通渠道,有效宣传乡村文化成果,促进乡风文明,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推广互联网+党建,推动党建平台上云、党务村务上网、党员活动上线等,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数字赋能权力规范,提升基层监督效力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街乡、村社延伸覆盖,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优势,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做到高效便民。推进审批事项一网办理、简化办理、迅速办理、智能办理。依托数字化平台实行网上流转,依法依规公开透明处理各种事项,实行全流程监控,消除工作人员自由裁量空间,数字赋能权力规范,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需要多部门审批事项,充分发挥数字平台优势,推行部门间业务融合,明确目标任务,限定办理时间,简化办理流程,强化村民监督。

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机制,对乡村干部队伍作为表现、工作态度、权力行使等进行监督以促进村干部提升工作质量,规范权力运行。建立村干部积分管理系统、强化村干部惩戒约束机制、突出村干部考核指标精准化等措施以强化管理目标、明细奖惩依据,更准确清晰和客观评价村干部的工作成绩,有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将村务、财务等事务信息放置于数字化平台,方便村民知晓和监督。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扩大公开范围,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常规性、一般性的村级公共事务做到定期公布,对于与群众利益关系紧密、村民关注度较高的事项及时公开、如实公开、详细公开。改变传统的固定公开模式,按村民需求充分进行相关事项的公开,比如对村民普遍关注的财务收支情况、专项资金流向情况、支农惠农政策情况等,充分公开,保证村民的知情权。改变事后公开的模式为全程公开模式,村庄公共事务的处理从事前、事中到事后全方位无死角地向村民公开,接受民众监督,提升民众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度和认同感,对村干部廉洁自律进行刚性约束。借助数字技术和平台开设乡村公众号”“民情直通车等,为村民表达话语和监督村政提供保障,提升基层监督效力,优化乡村治理生态。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