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的报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3-08-2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接玉松    

周培源,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历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务,他一生热爱科学,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028月,周培源出生在宜兴芳桥镇后村周氏望族。年少时的周培源就立下了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的求学与科研之路始终和祖国共命运。辛亥革命后,周培源随父亲举家迁至南京。1919年,周培源到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读书,他积极参加上海进步学生的五四运动。同年秋,考取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插班生,因成绩优异,很快从中等科3年级跳至4年级。1924年,周培源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毕业。不久,前往美国留学,显示出过人的智慧,留学3年半拿下了3个学位。1928年,博士论文《在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具有旋转对称性物体的引力场》在答辩时受到高度赞扬,被授予博士论文的最高荣誉——最佳论文奖。1929年秋,周培源回国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物理学教授,主讲理论力学和相对论等理论物理的前沿课程。他在这个领域培养了王竹溪和彭桓武等知名学者,前者后来成为了杨振宁的老师,后者则与王淦昌一起并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36年,周培源利用学术休假的机会,赴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参加了由爱因斯坦主持的广义相对论研讨班,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这使得他与仰慕已久的科学巨匠近距离接触。回国前,他特地前往爱因斯坦家里道别,并为爱因斯坦拍照留念。1937年,周培源假期满即回国。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周培源随清华大学迁往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事影响,又迁至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这是战时中国的最高学府。当时,教学、科研、生活条件简陋,只有100多间土墙、泥地、草顶的平房,教室有窗户,没玻璃。同时还要跑警报,躲避日本飞机的频繁空袭。周培源正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开始并致力于他所开创的湍流模式理论研究。

周培源早年主要做广义相对论研究,后来转而关注湍流理论,他的这次转向,与当时国家危难的时局有关。他在1942年完成的《湍流讲义》序言中写道,1931年秋,中国被侵后,很多中国物理学家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纯学术研究转到实用和可立即应用的问题……(我)原来主要学术兴趣亦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物理学的基础理论方面,后来也相继阅读了空气动力学和外弹道学,最后阅读了流体力学中的困难问题湍流。他的女儿周如玲也曾问他为何研究湍流,周培源回答说,当时他认为相对论不能直接为抗战服务,作为一名科学家,大敌当前,必须以科学挽救祖国,所以他选择了应用价值更大的流体力学。日后成为大家的钱伟长、郭永怀等人也追随他从事湍流力学研究。1940年,周培源在《物理学报》发表了论文《关于Reynolds求似应力方法的推广和湍流的性质》。该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需要研究湍流的脉动方程,并提出了求解方法,获得了重大理论突破。该成果在1942年获得教育部学术评议会一等奖。1945年,他提出了一种湍流运动的解法,在国际上被称为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被誉为现代湍流数值计算的奠基性工作

1943年,周培源利用第二次学术休假的机会来到母校加州理工大学做学术研究,继续从事湍流力学研究。期间,在美国《应用数学季刊》发表《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脉动方程的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湍流模式理论由此而生,周培源被公认为世界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正因此文,周培源成为世界流体力学四位巨人之一。也正因为此成就,周培源被邀请加入美国海军军工试验站。面对优厚的待遇,他明确表示只承担临时性职务,坚决不做美国公民,美国海军部特许他以中国人的身份参加海军军工实验站的工作。后来,周培源更是不顾多人劝阻,不留恋美国的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坚决不相信敌对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种种不实宣传,怀着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毅然回到祖国,继续执教清华大学。周培源说:当时赴美,是为了参加反战的科学工作,以便报效祖国。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还有什么必要留在美国呢?”19472月,他带领全家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清华园。

新中国成立后,周培源将自己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高等教育事业,坚持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优秀科学人才。他曾先后出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承担了大量的教务工作。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周培源离开清华大学到了北京大学,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征程。他为祖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其中有钱伟长、何泽慧、王大珩、于光远等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大家。作为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周培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由于公务繁忙,周培源抓住空闲时间开展学术研究。他回到家,便坐到自己桌前,专心致志地演算公式。他讲课认真生动,极富感染力,同时十分注重调动学生主观思考的能力。难能可贵的是,周培源教了一辈子的书,虽然许多课程内容已经滚瓜烂熟、牢记于心,但他每次上课前仍认真备课,写出新的讲课提纲。周培源的许多学生忘不了恩师对他们的悉心教导。他任北大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期间,住在北大燕南园30多年之久,北大师生随时可以扣门而进,都会受到很好的接待。经他引荐出国留学师从名师深造,后进入国际科研前沿领域的,更是不胜枚举。

他也是一位敢于超过老师的人。他敢于在导师爱因斯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他曾问过爱因斯坦,你的理论中所用的坐标是属于哪一种时空的,爱因斯坦没有回答。周培源对爱因斯坦十分崇敬,但他不赞成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关于坐标意义的见解,也不同意爱因斯坦的部分哲学观点。他认为爱因斯坦对所发现的物理规律表达意见时,经常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对牛顿这位大物理学家,周培源虽十分崇敬,但也认为由于时代的局限,牛顿一生中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周培源还经常鼓励他的学生要敢于超过他自己,不要被他的思想禁锢。在这方面,周培源为人们树立了学习榜样。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中,周培源始终倡导学生应超过老师。他说:学生在前一辈人的基础上往前走,应该超过他们的老师,这样人类才会进步。不然,如果学生总是不及老师,那就一代不如一代,最后人类就要退步到成为穴居野人了。

作为一名科学家,周培源没有把自己囿于狭小的书斋。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始终把科学研究和社会进步、国家兴旺紧密联系起来。在做科学研究的同时,热情地投入到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社会活动之中。晚年,除了搞科研外,周培源还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他始终认为,地位高、影响大,更应该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繁重的社会、行政工作没有让他丢掉科学研究工作,经过50年的辛勤研究,他终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湍流理论体系。

1959年,周培源被接收为中共党员,实现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心愿。

(作者单位: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责任编辑:张李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