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市更新 增进民生福祉

发布时间:2023-08-2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王 生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既是基础工程、发展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南京市秦淮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城市更新作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城市的关键举措,不断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更新方式,探索打造了小西湖、石榴新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群众认可的示范项目,较好实现了生活品质改善、城市功能提升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机统一。

改善民生福祉,百姓安居更宜居

作为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和老城区,秦淮区一度集中了全市最多的棚户区、危旧房,部分居民居住条件亟待改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坚持把危房治理和老旧片区改造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实施一批群众关注度高、受惠面广的更新项目,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群众住得安住房安全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以危房必消险为原则,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建造年代、布局形态等因素,采取翻建、维修加固等多种方式,一幢一策推进危房治理工作。C级危房树德坊原建筑存在屋面渗漏、墙体开裂、门窗变形等安全隐患,通过采用四原(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样式)改造方式,在恢复石库门建筑特色同时,对建筑抗震构造、木楼面承载力等进行加固和修缮,消除建筑安全隐患。D级险房八宝前街7211幢始建于1954年,房屋内外结构老化严重,违章搭建现象普遍,在严格遵循三原(原址、原面积、原高度)翻建原则的同时,满足居民成套房的合理需求,优化新居设计。

让群众住得下针对单位面积小、功能设施不全的老破小,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结合项目实际,合理制定安置面积比例、系数等标准,对非成套房逐步进行成套化改造。小松涛巷地块地处老城繁华地段,超七成住户居住面积不足30平方米。面对小面积住宅,项目引入高效空间概念,通过挑高设计,增加餐厅、厨房、卫生间、起居室等功能分区,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对生活空间的需求,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石榴新村项目结合居民安置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改造方案设计,在符合老城限高及日照、间距等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形成由20个面积段、36种户型平面相结合的改造设计方案,确保更新改造后分得开、住得下

让群众住得好在确保更新改造后群众住得安、住得下,还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改造前基础设施老旧,公共服务配套缺失,常年下雨积淹水。为解决这些问题,秦淮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把强弱电、雨污水管、自来水管、消防管等市政管线集成地下,建成全国首创的历史风貌区微型综合管廊。同时,街区内部腾出空间建成干净整洁的公厕,街区周边规划出机动车泊位、非机动车停放处,有效解决街巷车辆乱停乱放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街区品质。现在的小西湖已成为又一座老城南新地标,非遗大师工作室、精品民宿、文创书屋等纷纷入驻,原住民与新业态在这里和谐共生。

打造人文空间,留住城市的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古城建筑和文化街区,指出要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秦淮是古都金陵的起源,彰显着特而精、最南京的独特魅力。在城市更新中,我们注重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并积极探索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路径,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

历史街区唤醒城市记忆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貌、景观肌理、市容环境等进行改造,促进业态更新、环境提升和文化保护传承,让更多的历史文化记忆活起来、传下去。门东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定点定位保护蒋寿山故居、三条营民居院落群等历史遗存,恢复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风貌,再现老城南市井生活场景,并融入民居酒店、休闲娱乐、文艺展演等丰富业态,成为展示城市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开放式博物馆。鉴于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既有甘熙故居这样的清朝古民居,又有近代会馆、旅社,还有建国初期的红砖大瓦房,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老厂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小规模、分单元、渐进式更新方法。如今,这里已成为集戏曲表演、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创零售等于一体的休闲街区。

文物古迹变身文化地标文物古迹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城市环境中,只有将其融入城市发展、融入现代人生活,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在修缮保护江南贡院部分号舍、明远楼等遗存基础上,挖掘地下空间,一座2.2万平方米的文博场馆——中国科举博物馆,隐藏在一方1300平方米的墨池之下。在景观提升桨声灯影东五华里的同时,积极打造西五华里,将沿河传统建筑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集商业餐饮、文创空间、潮流品牌等于一体的滨河空间,串联呈现十里秦淮文化盛景。

工业遗存转型创意园区工业遗存承载着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丰富城市肌理、培育人文情怀的宝贵资源。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前身是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是中国近代民族军工的发源地之一。我们采取保护性改造利用方式,完整保存了不同年代独具特色的各类建筑60余栋,并对其进行深度改造,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入住,打造成具有军工历史文化特色的创意研发集聚区。

鼓励多元参与,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检验城市更新成效,群众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秦淮区坚持以多元参与、协商共治为原则,改变以往政府单一主体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城市更新的建设和运营,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

政府高位推动把城市更新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双挂帅的区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调度项目推进情况,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实体化运作的区级城市更新办公室,建设、房产、财政、文旅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将城市更新由部门单体推进转变为系统性工程,实现从前期研究、政策审批、开工建设到招商运营的全流程管理与服务。

社会广泛参与成立由院士领衔的区城市更新专家指导委员会,为秦淮城市更新工作提供规划设计、历史文化、策划运营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探索实施社区规划师制度,特别是在技术咨询服务、公众沟通协调等方面搭建起政府和居民沟通的桥梁,推动多方协商、共建共治。举办有温度的城市更新论坛,邀请来自全国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城市更新问题、规划未来城市更新方向,并签署一批战略合作协议。

群众积极支持始终坚持用户思维、人本导向,以群众切身获得感作为检验城市更新成效的标尺,创新搭建五方平台(政府职能部门、所属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相邻产权人、产权人及实施平台代表、相关技术专家及社区规划师),围绕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广泛听取居民声音,充分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位于市中心的石榴新村城市更新项目正是因为把工作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在45天内就实现了高达97%的居民签约率,跑出了城市更新的秦淮速度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秦淮区委书记,南京市南部新城开发建设管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