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构筑新质生产力生长空间

发布时间:2024-01-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周晓平 宋雨彤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驱动方式更具颠覆性,驱动领域更具独特性和竞争性。依赖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构筑相适宜的生长空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变革从局部走向全局、从初级走向高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终极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调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只有通过工业化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才能顺利完成。新质生产力是其中最硬核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高级质态新质生产力强调了生产力新形态、新质效。人类社会产业革命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将促进生产力的结构功能变革,突破作用边界、颠覆作用方式、提升生产要素内涵。当前,以数智化生产力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新质生产力正不断在有重大技术突破的赛道上涌现,如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

新质生产力是未来国际竞争焦点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技术封锁措施,妄图遏制、打压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落脚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振兴,培育形成新经济增长点,这事关增强我国的经济竞争优势和国际影响力,赢得发展主动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强调以科技创新解决发展痛点、难点和堵点,不断催生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硬核底气。

新质生产力实现了要素数智化高度融合数字经济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对生产力三要素改造赋能。一是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学习获得创新能力并掌握数智化技能的劳动者,能够操作、控制、维护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成为新质生产力劳动者的基本配置。二是劳动资料。劳动资料的核心是劳动工具,新质态劳动资料即劳动工具的数字智能化。数智创新推动先进技术智造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传统劳动资料与数智化劳动资料融合升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极大提升劳动效率。三是劳动对象,主要包括新材料、新能源和数据资源等。劳动对象越发数据呈现,展现出不可视性的特征,如数据作为新的劳动要素,在数据处理、加工、使用过程及生产和制造环节发挥创造价值的重要作用。

新质生产力专注面向未知的探索与变革传统生产力动能不断衰减,只有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积极探索未知区域,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开拓新领域、新方向,才能释放科学技术的幂数效应,推动生产力跃迁。区别于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价值创造等方面都将产生变革,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凸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四高特点新质生产力是具有强大战略引领力、巨大发展潜力和显著竞争优势的生产力,具有高自主性、高灵活性、高协同性、高持续性的特征。高自主性体现在自我研发,突破卡脖子桎梏。高灵活性体现在应用前沿技术手段,实现生产流程的灵活配置和动态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高协同性指借助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发展和产业升级。高持续性指采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等手段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让人才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人是生产力形成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人才是第一资源。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界融合的人才支撑。一要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崇尚科学精神,不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构建高端研发平台,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系统性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壮大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二要优化科技人才引用留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精准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人才发展交流合作平台,重点加大科技人才鼓励激励力度,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让科技成为涌现新质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一要前瞻谋划科技创新。当数字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竞争焦点在算法和算力,尤其是基于大模型开发的AI原生应用。聚焦数字革命,围绕算力网络、人工智能、6G、大数据等方向,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组织原创性创新关键科技攻关,重点攻克关键卡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二要加大和整合大科学装备与科技资源。集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创新资源,构筑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试验装置和协同创新基地。三要加强创新生态建设。搭建好承载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园区,提升相应产业的配套服务水平。新旧动能转化不代表旧的生产力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要做好思路转变,找到细分领域的结合点,做好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链接赋能,营造协同创新生态,发挥企业科创主体地位。

让产业成为承载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载体加速培育新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力度,加大类脑智能、量子技术、未来网络的研发力度,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用思维打造产业闭环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非仅仅依靠一两个新产业来实现。随着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技术不断迭代,不同产业间不断融合,激发产业纵向、横向跨界合作、集群发展,产业发展面貌日新月异,产业竞合关系愈发复杂多变,新质生产力伴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形成。

让制度成为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保障及时调整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发展以数据为要素的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为保障,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进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加快数据规范流通和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将成功探索经验复制推广。优化产业政策出台与运行机制,健全容错机制,不断激发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实现政府、平台企业、行业组织、媒体及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体系。

让开放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永续通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共赢。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共同构建开放型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国内外资源的有效链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资源,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优化国内外分工体系,让更多的资源和数据通过国内外市场流通发生化学反应,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