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人才构筑未来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4-02-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本刊记者 张 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适应并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发展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江苏有着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近年来,江苏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国拨经费数额,均居全国省份第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人次、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次,均占全国1/10。全省有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50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100万科技人才,形成了高水平实验室矩阵。但对标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江苏仍存在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团队较少、重大原创成果缺乏等问题。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更加扎实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以高水平人才构筑未来竞争力,点燃创新强引擎

自主培养创新人才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当前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还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江苏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围绕未来产业领域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全省有15所高校拥有未来产业相关学科38个,其中6所高校11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11所高校16个学科获得省优势学科立项建设。相关院校积极研判未来人才培养新走向,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一批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让创新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最活跃因子。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就是为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未来科技创新而建立的。校区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紧紧瞄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聚焦的数字经济核心关键领域发力,重点对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各行业和产业需求,已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机器人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希望通过交叉融合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创新人才。

东南大学是全国首个开设未来机器人交叉学科类本科专业的高校,该专业旨在面向国家战略要求,聚焦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培养能够探索前沿未知、从事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未来机器人专业涉及自动化、机械、信息、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材料等多个领域,打破了以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从学校各个相关学院遴选出优质师资队伍形成课程组,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开发出适合未来机器人专业的教材、讲义、实验等。

立足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拔尖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南京大学在原有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2023年,南京大学启动卓越人才培育荣誉计划之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项目,致力于培养富有科学素养、具备跨学科理解力和领导才能的未来领军人物。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将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教育相融合,着力培养能够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肩膀上,具有创新潜力、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

培育新质生产力,既需要高层次人才,也需要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江苏的职业院校积极联合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提前布局未来技术和未来产品所需人才。苏州市职业大学围绕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需求,形成以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为支撑的专业集群。

为未来产业发展筑牢创新根基,江苏正推动省内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实验室,培养一批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未来产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同时,建设若干服务江苏未来产业的应用型学科,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吸引集聚顶尖人才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需要有一大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构筑高端人才强磁场,江苏依托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革创新人才机制,集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创新团队,为未来产业开路。

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行动,建好用好产业人才地图,加快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培育聚集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竞相涌现、各尽其才。

作为网络通信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紫金山实验室通过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产学研融合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不拘一格引人才,激励科学家及其团队加速实现自主突破。实施灵活畅通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专门设立200双聘岗位,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事业编制科技人员。目前,紫金山实验室高端人才集聚,人才蓄能功能凸显,为未来可持续的自主创新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千余名员工中,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省部级高端人才65人,高级职称比例达24%。依托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多云平台”“全球首个5G网络数据采析体系与性能追踪系统”“莲花哪吒云平台等众多在国际舞台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陆续诞生。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出集萃研究员计划,面向全球组织遴选高端科技人才,目前累计入选200多人。以集萃研究员计划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系列改革举措,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江苏产业技术创新中去,在更多领域塑造了新动能新优势。

2022年,江苏创新实施卓越博士后计划,聚焦重大战略实施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选才育才,每年遴选900名卓越博士后进行资助培养,给予230万元资助,两年来已累计资助培养1797人。其中,首批入选者已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7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4项、青年基金项目203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53项,实现了出人才出成果并重的预期。2023年开始,江苏用三年时间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计划,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人才产业双向奔赴,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培养新兴产业人才,江苏提出要研究制定未来产业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图谱,加大产业科创领军人才顶尖人才支持计划”“双创计划和省“333工程等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加强基础研究、为未来产业筑基,江苏将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造就青年百人拔尖队伍,精准引培卓越科研人才。比如遴选顶尖科学家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重大科研项目上担纲领衔;设立攀登专项,重点支持35岁以下、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给予58年长周期支持;持续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题等。

留住用好高端人才

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要素不仅包含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数据、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要为未来产业和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让人才能干事、干成事,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江苏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着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人才生态、平台、计划、服务四位一体工作格局,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提供人才支撑和创新源泉。全国65%的院士、40%的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在江苏开展科技合作或创新创业,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90%以上集中在重点产业集群,人才创办企业60%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全省优势产业链企业中,省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创办企业约占55%;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中70%为人才企业。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围绕未来产业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抢先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构建全链条未来产业生态,并分别出台了相关的人才政策。南京推出人才强市25重点产业人才7人才新政,着力在关键领域先行突破,面向在宁高校院所、国防科工单位、科技领军企业人才精准施策,协同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苏州提出集聚一批关键人才,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全市未来产业建设。无锡不断优化太湖人才计划,构建起覆盖诺奖得主、中外院士以及优秀大学毕业生和技能型人才的全链条人才政策体系。常州着力构建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加强人才吸引力,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成功建设中国新能源之都

无锡瞄准高端人才、未来产业、前沿科技,与全国12家未来技术学院深入合作,在转化科技成果之外,更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今年1月,无锡市梁溪区在北京举行未来产业发展恳谈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大所合作成立实验室,与华为、百度、微软等巨头企业签约落地龙头项目,合作总金额超百亿元;设定人才引育专项,对落地的人才工程给予最高500万元项目支持,同时为人才项目发展、成果转化、载体建设等多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持。

南京江宁区聚焦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围绕打造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实施人才队伍现代化锻造工程。积极构建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协同生态体系,江宁区已集聚诺奖获得者、院士等顶尖人才71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3000人。位于江宁的江苏省未来网络研究院,集聚通信领域创新团队61个,创办孵化企业60家;附近的未来网络小镇,从上游研发到下游应用,已集聚未来网络企业16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两成。

苏州工业园区聚焦创新全链第一环、瞄准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在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领域前瞻布局,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累计引进科技领军人才近3000人,为园区贡献了60%的上市企业、近70%的上市创新药和近90%的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昆山以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为双引擎,加快建设人才创新高地和产业创新集群,目前集聚了院士项目105个、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54人、高层次人才5万余人,昆山元宇宙产业园已入驻硅基智能、亮风台、黑湖、此芯科技、蓝色宇宙等首批32家元宇宙头部企业,聚力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通过优政策、搭平台、拓渠道、强队伍,江苏有效集聚吸引了国内外一流的人才、技术、知识及信息等要素,引进留住了未来产业发展亟需的高水平人才,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