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跨域协同创新 合力共建环太湖科创圈

发布时间:2024-03-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段进军 成涛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江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环太湖区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带之一,也是江苏重要的科创中心,理应承担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使命。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2020年,科技部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环太湖创新带发展”。2021年,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沿太湖地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2021年5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签订系列一体化框架协议,正式提出“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的战略任务。今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引领性发展,加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建设环太湖科创圈是江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也是江苏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关键路径。
  目前,环太湖各市都把沿湖发展作为城市发展重要的空间战略。例如,苏州提出加快共建环太湖世界级湖区,着力在产业创新协作、生态环境共保、文化旅游合作等领域取得突破,特别提出把打造“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作为苏州空间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无锡“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作为“头号工程”,提出对标华盛顿等世界级湖区,打造科、产、城、人融合的世界级创新湖区、产业湖区、生态湖区和宜居湖区。常州重点推进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西太湖国际健康城和文化、体育等方面建设,打造西太湖“两湖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等。浙江湖州提出紧密协作环太湖经济圈,共建环太湖高质量发展城市圈,突出南太湖新区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引擎地位,将南太湖65公里岸线建设成为极具魅力的世界级黄金滨湖岸线。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地方一致行动是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现实基础,但仅仅依靠地方化行动,缺少区域化战略思考难以建成环太湖科创圈。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将地方智慧和顶层设计结合起来,突破行政区划,强化跨域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环太湖科创圈。
  环太湖区域是多个国家和区域战略的叠加区,江苏建设环太湖科创圈要利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苏皖合作示范区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交汇叠加效应,突破单个城市的地方化思维,在大区域战略中强化创新政策衔接联动,将“借势”与“造势”相结合,对环太湖科创圈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进行深度谋划,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新格局。
  第一,加大开放创新力度,将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成为高水平原始创新基地。环太湖科创圈建设,需要加大制度创新和开放力度,集聚整合各类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平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在基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也是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战略基础和发展动力。为此,要紧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在科技前沿、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落子布局。目前,苏锡常区域已经集聚了苏州实验室、姑苏实验室、无锡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常州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要有效利用这些创新平台,集聚各类高精尖科研人员和高端创新要素,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战略任务,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中取得竞争优势。
  第二,提升技术转化能力,把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策源地。环太湖科创圈不仅要成为高水平的原始创新基地,同时还要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策源地和转化中心。可以借鉴美国硅谷经验,建立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充分发挥苏锡常环太湖区域生态资源独有、科研实力雄厚、高端产业集聚、交通四通八达等优势,形成科技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通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道。建设完善开放技术产权一体化交易中心和市场网络,建立技术市场统一的监管机制、线上线下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区域中介机构互认制度,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运营体系。
  第三,打造硬核科技,建设环太湖世界级产业创新集群。从环太湖科创圈原始创新中心到技术转化中心,再到世界级制造业中心,三大中心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这是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内在逻辑。要在重点区域更加突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挥苏锡常环太湖区域国家级高新技术区、经济开发区等载体作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及物联网、新能源智能汽车等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打造硬核科技引领、数字深度赋能、高端科技与高端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创圈。同时,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氢能储能、区块链等领域一批未来先导产业。大力建设苏州纳米新材料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无锡(惠山)国家石墨烯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常州新型碳材料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加快推进环太湖区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第四,强化制度建设,合力共建环太湖大科创圈。为避免规划重叠和建设内耗,出台一份引导各市环太湖区域的总体规划或指导纲要极有必要,有利于将顶层设计和地方智慧结合起来,形成发展合力。对于江苏而言,应率先完成省域范围内的环太湖科创圈建设规划。江苏建设环太湖科创圈要立足于广义的环太湖科创圈,即包括上海的嘉定、青浦,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浙江的湖州、嘉兴和安徽的宣城。这些地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科教资源高度密集、产业经济体系完备、协同发展强劲活跃,有基础、有能力、有责任打造世界级策源创新高地。此外,积极借鉴上海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经验,深入推进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和无锡、常州联动创新区发展。复制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经验,对跨区域、跨领域、跨省(市)域科创和产业协同等重大问题进行共商共研共议,加强与相关规划对接,推动共建一体化国际化现代化科技创新共同体制度,实现优质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共创共享。
  (作者分别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教授、博导,苏州市政府研究室科研处处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