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拓展低空经济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4-04-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吴启晖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领域之一,低空经济正成为各地产业政策规划中的热词,打开了一个万亿级的产业新赛道。依托低空智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低空经济已形成一种容纳并推动多技术领域协同发展、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性新兴经济形态,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推动经济发展由平面立体模式转型,成长为中国经济新增长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蓝海

我国低空经济蓄势起飞

有赖于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企业梯队加速壮大,突破关键技术,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各类工业级、消费型无人机产品积极拓展适用场景、市场表现亮眼,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截至20239月底,中国低空产业相关企业超过8000家,企业注册数量整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这些企业中,大型军工集团、航空公司等主导的传统大型国企,以及大疆、亿航为代表的新兴民企,都在各自的舞台上展现着独特的风采。据统计,2022年我国开展有低空产业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挂牌公司共38家,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公司低空产业营业收入合计为418.35亿元。

传统通航和直升机领域市场持续扩张,整体上处于上升态势;无人机领域产业迅速发展,具有全球领先优势;载人eVTOL领域行业发展迅速,逐步迈向商业化运营。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通航企业661家,通用机场399个,在册航空器3177架,全年飞行121.9万小时;无人机运营企业达到1.5万家,注册无人机96万架,有效无人机驾驶员执照15万本,累计飞行时长2067万小时;亿航智能自主研发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个载人eVTOL航空器型号合格证并举行全球商业载人首飞演示,载人eVTOL产业发展取得关键突破,为今后进一步发展飞行汽车等奠定了基础。

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地区成功经验

从全球来看,低空经济仍处于早期应用探索阶段,还未实现规范化发展,乃至普及化应用。不过,一些发达国家的传统通航市场较为成熟、先发优势显著。如,地广人稀的美国,2022年就拥有通用机场4756座,全球第一,是中国的11.9倍(2023年我国通用机场增加至451个)。此外,美国也是无人机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主要国家,已广泛应用在监视、农业和物流等场景。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低空技术应用场景仍主要集中在运输等传统领域,其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夯实基础(推进空域开放、加强基建保障),把握核心(拓展应用场景、培植产业市场),以效益为根本(积极引导企业、促进产业创新)。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统一明确城市空中交通(UAM)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及规范要求,并与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牵头同产业方深度合作,研发迭代出多项子系统(LANNC系统、国际空域系统等),提供智能、高效、融合的低空管理服务。同时,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为代表的国家机构主导牵头,地方政府配合试点,市场主体开展实际建设。

而无人机相关产业在国际上尚未充分开发,并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多国都在争先抢占这一发展先机,中国及时捕捉到该领域发展的契机,率先行动,早在《中国制造2025》中就将其列入国家经济战略规划,此后制定了《促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等多个行业规划。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仅仅是起步和雏形,在政策法规、航空器技术、基础设施保障、商业运营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样都是全方位的。

一是政策法规标准亟待完善目前我国低空领域相关的各级立法不完善,标准修订和建设工作较为滞后。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针对低空经济活动的专门立法,监管依赖于通用的航空领域法规。无人机安全高效飞行的具体标准规范存在空缺;地方性低空经济专项立法明显迟滞于行业发展。二是空管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军地民三方之间尚未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如通航飞行计划申报通道没有完全打通,信息管理技术系统也未实现对接。三是缺少支持低空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对低空产业发展的牵引力不明显。

二是激发自主创新力上下游协同联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飞行控制、智能避障、故障诊断、飞行安全、运维保障等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突破。二是在发动机、主控芯片、核心航材、精密元器件、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制、量产和市场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三是地方产业政策导向存在同质化发展隐患,有待协调调整,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三是低空新基建薄弱制约飞行活动的有序开展主要表现为:一是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飞行营地、飞行服务站、维修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不足。二是通信、导航、气象、情报、安全等服务保障设施建设不足,缺乏检测检验、试飞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当前低空智联网的网络构建技术无法支持低空空域通信信号全覆盖,特别是人口稀疏区域。

四是低空产业市场仍待培育人才供给不足低空产业持续发展动力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场景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不足,传统运输场景政府采购比重大。二是低空经济特色人才的学历化、职业化培养均属空白,专业型人才紧缺,高端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

加紧构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体系

以低空智联网新基建为纽带,以无人机产业生态链构建为导向,着力提升低空场景应用创新能力、低空装备研制生产能力、低空飞行安全管理能力,启动低空标准规范制定并伴随低空经济发展及时完善相关法规标准,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打造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体系。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市场及行业秩序推进低空航空器及运行相关认证认可标准体系的建设,研究制定面向民用无人机的空域管理规定、生产制造标准、适航审定的功能性分类标准、运营人的用途任务分类标准、驾驶员的培训资质分类标准和空中交通管理的标准等相关标准法规,加快有关测试试验、检验检测、适航认证机构体系建立,完善质量抽查与质量缺陷召回等市场监管机制,促进低空经济产业生态链规范有序、安全平稳发展。

推动低空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科技融合创新持续加强低空经济领域不同层次、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举办全国性的低空经济创新创业竞赛,设立不同赛道,给予足够的荣誉性、经济性鼓励;支持打造建设创新型研究机构,加大民用无人机成果转化力度,提升低空航空器研制生产和服务保障能力;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链和聚集区。

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给予空、天、地、频率等全域自然资源要素支持。建设网联化基础设施,实现起降场、空域、通信、导航、监视、气象、情报等设施组网,提升空地信息一体化服务能力;实施精细化空域管理,建立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标准和灵活使用机制,提升城市低空空域的精细分配与动态管理能力;推进协同式运行监管,提升城市低空服务保障效能。

拓展低空应用场景培育更广大的产业市场借鉴互联网+”产业推广模式,开拓更多低空飞行服务应用场景;设立低空产业开发示范区,给予空域、经营政策等方面的扶持,鼓励企业探索新低空服务模式和商业盈利模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服务。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