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低碳社区建设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发布时间:2024-09-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冯 俊 杨储睿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城市是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而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低碳社区建设有助于减轻人类生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把握低碳社区建设的内涵

低碳社区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意味着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更是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低碳社区建设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社区的发展方式,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持续形成大量无法再生的废弃物,不仅影响了社区居民居家环境,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低碳社区要求对能源需求进行精准的动态预测,通过推广清洁能源,使用主动式高性能能源系统及可再生能源系统,最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从而有效降低社区整体的碳排放量。同时,低碳社区也要求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广新型建筑材料、提高社区绿化覆盖率和高碳汇植物比例等手段,全面提升社区碳汇能力。

低碳社区建设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质。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低碳社区有助于增进居民健康,提高居民安全感,打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低碳社区致力于整个社区的低碳转型或零碳排放,改善局部空气质量,提供更多绿地和公园,让居民有更多机会进行户外活动。低碳社区通常具有更好的交通规划和管理,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居民安全感。低碳社区通常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少的噪声污染,并提供诸如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更多的便利设施,居民可以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低碳社区建设有助于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在低碳行动中,广大居民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分工合作、携手解决问题,如垃圾分类、参与绿化活动等。这种合作和互动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信任和尊重。例如,上海市徐汇区梅陇三村通过成立绿主妇等居民社工志愿者团队,召集居民主动参与低碳工作;南京市江宁区天景山小区鼓励居民在智能化收集点投放垃圾。实践证明,公众广泛参与是建设低碳社区的重要推动力。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激发居民的积极性,社区整体凝聚力和归属感才能得到有效增强。

突破低碳社区建设的瓶颈

建设完整的低碳社区面临诸多挑战,如在技术应用、资金投入、社会接受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瓶颈。

在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尽管低碳技术的种类日益丰富,如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节能照明和节水设备等,但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的成熟度和适用性来看,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一些低碳技术在特定地区可能效果不佳或成本过高。例如,太阳能技术在光照充足的地区表现优秀,但在光照条件较差的地区,其效益可能大打折扣。同时,技术的创新与更新迭代速度较快,如何在众多新技术中筛选出最合适、最具成本效益的,对于社区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低碳社区建设面临较高的初始投入,需要引入绿色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可再生能源设备等一系列低碳技术与设施。虽然这些技术和设施在长期运营中能节省能源成本,但前期的高投入对于许多社区而言,构成了实质性财务压力。此外,降低低碳社区的运营成本也是一大难题。高效节能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成本较高,垃圾分类、绿化美化等低碳社区的日常管理也需要额外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在资金筹措方面,除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外,低碳社区建设通常需要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其融资渠道亟待畅通。

低碳社区旨在提升生活质量、减少碳排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居民理解不足、心理抵触等困难。部分居民对低碳生活的理解有限,对低碳技术的认知不足,将低碳生活与生活质量下降画等号,这导致居民在面对低碳设施的使用和成本分摊时产生抵触。因此,丰富居民的低碳知识,引导居民理解低碳生活带来的实际收益,是提升社会接受度的重要任务。

推动低碳社区建设的主要路径

低碳社区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前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示范阶段,需要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的全过程,从低碳技术的应用、建设资金的筹措、绿色理念的普及等角度,推动社区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降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努力推广应用低碳技术。一方面,推动低碳技术的本土化研发,使其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和资源条件。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开发适用于光照不足地区的高效节能技术,或研究在寒冷地区如何提高地源热泵的效率。另一方面,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需要不断强化。通过举办培训课程、工作坊和研讨会,提升居民对低碳技术的理解和设备操作技能,使其能够积极参与技术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引入专业团队,建立长期维护服务机制,确保低碳技术的稳定运行,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的能源浪费和居民负面情绪;社区应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共同探索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并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争取建设资金。政策层面,提供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如设立更多针对低碳社区建设的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制定长期的财政补贴策略等,降低初期投资压力。调整政策,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创新,开发适应低碳社区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如绿色贷款、碳债券等。社区层面,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愿,构建自下而上的融资模式,鼓励居民通过众筹或其他形式积极参与;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共同分担建设和运营成本,实现经济上的双赢。通过这些策略,低碳社区建设可以逐步缓解经济制约,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经济条件。

不断加强低碳理念宣传。开展多样化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低碳社区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以低碳生活讲座、低碳家庭评选等方式强化公众教育,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低碳理念和实际效益。设计亲民的低碳行为引导方案,降低行为改变的难度。鼓励跨社区分享低碳社区建设的案例和经验,让更多居民了解低碳社区建设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激发更多人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热情。建立居民参与机制,让居民在决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者分别系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南通市政协委员;南通市崇川区永兴街道和沣社区党支部书记)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