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江苏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

发布时间:2021-02-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臧建东 陈清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首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江苏,对江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殷切希望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进行专章部署,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对我省科技创新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全面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必须把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我省科教和人才优势,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彻底消除卡脖子隐忧,真正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基础厚实,区域创新能力总体走在全国前列,全国超过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超过15%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但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我省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许多短板,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很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特别是一些关键装备、高端元器件及基础材料还要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足。要充分发挥我省人才资源多和科研院所研发力量强的优势,把大力提升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超前部署和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努力实现更多01的原创突破。要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集合区域优势科创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完善部省联合、军地融合等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要进一步发挥我省实体经济强大、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聚焦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把卡脖子清单作为科研攻关清单,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标志性技术成果,争取在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原上塑造更多高峰

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最本质的特征是从事创新活动,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是创新要素配置的主体,拥有对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的主导地位,因此最有条件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江苏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以外向型、中小企业为主,缺少带动性的龙头型的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必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能力。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发挥大企业技术创新显著外溢和带动效应,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统筹行业上下游的创新资源,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计划,支持研发专精特新产品,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为重点的企业创新矩阵。

着力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载体是培养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的主要阵地,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居全国前列,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园区均居全国第一。但与一些发达省(市)相比,在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上也较少,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空间布局上相对滞后。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抓住国家新一轮科技布局的重大机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科研院所加快创建国家实验室,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更好地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新材料、生物医药、通信网络与信息科学等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争取在更多中字头”“国字号平台上迅速卡位,全面提升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要整合提升现有重点实验室规模创新优势,启动设立省级实验室,重组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供给。聚焦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功能。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加强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深入开展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行动、卡脖子技术攻关行动和重大技术成果转化行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走廊。

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加快破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江苏拥有大学167所、在校大学生近200万人,各类研发机构800多家、科研人员超过80万,在苏两院院士超百人。但相对于丰富的科教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却偏低,全省高校院所每年只有5%左右的原创成果可应用转化,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又只占转化成果的30%左右,许多科技创新的盆景尚未形成产业发展的风景。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借鉴深圳等地的做法,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创新的合力。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确保基础研究有稳定的财政支持。健全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机制,建立省级中试孵化母基金,完善中试保障和运行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理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受益分享比例。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强化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分类评价制度,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必须用开放的姿态,加快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要大力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推动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到江苏布局,建立健全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切实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入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优化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健全科技人才发现、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吸引、培育一批高精尖缺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李佳婧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