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

发布时间:2021-05-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红红    

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之作为引领性、标志性工作摆上突出位置,立足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定位,按照文史一脉相承、生态一道整治、产业一线链接的思路,突出规划引领、法规建设和共建共享,实施了一批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文旅融合项目,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突出规划引领,完善推进机制。注重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强化组织领导。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调研,在全省率先出台地方性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召开全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创新成立实体化管理协调机构——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组建淮安市文旅集团负责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为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明确责任主体、打造实施载体。科学编制规划。编制规划,系统谋划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空间布局、建设目标、主要任务。聚焦上级规划明确的发展定位,编制重点项目清单,明确建设时限和内容,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加强各项保障。与省文投集团签约设立市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指标考核体系,健全完善督查督办、协调会办、沟通联络、信息通报等推进机制。2020年通过财政安排、向上争取、企业自筹等渠道,累计完成投资39.15亿元,重点实施了中国水工科技馆、蒋坝河工风情小镇、河下古镇历史街区、清江浦1415街区等36个重点项目。

二、保护丰富遗存,弘扬特色文化。系统排查、梳理各类遗产资源,深入挖掘、研究文化内涵,运用多种宣传展示方式讲好淮安大运河故事。加强文物保护。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和责任清单制度,对重点不可移动文物实施不间断巡查监控。编制清江大闸都天庙、河下古镇保护展示片区规划,开展板闸遗址保护、清口水利枢纽考古调查勘探等工作。加强文化传承。持续开展大运河重点非遗项目记录保存工作,实施《大运河口述史》影像数据库项目。收集整理与运河相关的地方府志、治河专著等古籍善本,加快建设大运河典籍馆。筹划成立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为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强宣传推广。举办市首届大运河龙舟公开赛、中国·淮安大运河铁人三项赛,将里运河、榷关、京杭大运河等景点融入赛场赛道。承办第二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暨第三届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等活动,8个省(直辖市)30个设区市110余项非遗项目来淮集中展示。央视摄制组先后两次来淮拍摄大运河系列纪录片,并在中央四套《远方的家》栏目热播。组织知名作家运河之都淮安行采风活动,创作文学作品《金堤永固》、黄梅戏《第一山》等运河主题文艺作品,持续开展大运河水上戏曲非遗项目展演。

三、推进文旅融合,激发时代活力。立足淮安特色运河文化资源,加快运河文旅项目实施,促进古今汇合、产业融合、城乡整合。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按照世界一流、传世之作定位,打造中国水工科技馆,加快清江浦1415街区建设。完善文旅公共服务。结合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主题展示区,合理布局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科学设置水、陆文化体验线路,提升沿线旅游、宣传、教育、休闲等相关功能,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LOGO、标识系统以及旅游景区导览标识系统导入应用。发展特色产业。鼓励运河沿线县区围绕运河文化遗产及孕育衍生的非遗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生态旅游景区。淮印时光文创园、蒋坝河工旅游风情小镇和西顺河渔家风情小镇等绽放光彩。打造运河遗址体验游”“运河特色村镇游”“运河水上枢纽游”“运河渔家风情特色游等一批运河文化旅游经典线路,吸引众多游客。

四、突出绿色发展,彰显生态价值。深入推进环境整治、景观提升、绿色航运建设,着力提升运河黄金水道功能,打造水清、景美、宜居的生态廊道。加快示范创建步伐。完成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沿线实施方案编制,扎实抓好省定示范区建设。在此基础上,同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绿化景观提升、污染防治、桥梁亮化美化、临河建筑物立面改造、港口转型升级和文旅设施建设等七大工程。综合整治水环境。深入实施大运河沿线263专项行动,有效改善城区水景观及生态环境质量。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开展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大力提升航道功能。积极配合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完成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因地制宜,保障流域区域防洪安全。

传承运河文脉,擦亮生态底色,逐步实现由大写意工笔画的华丽转变,切实打造好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

坚持协同思维,优化条块联动,凝聚标志性城市建设合力。围绕标志性建设要求,立足标志性定位,积极发挥市大运河办统筹督导、整体推动作用,对标国家规划、衔接国家战略,找准工作切入点,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强化市文旅集团在统筹资金运作、项目建设实施中的主导功能,促进漕运城、山阳湖片区加快发展;落实好各县区(园区)属地主体责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实施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协作配合,汇聚在政策支撑、产业布局、环境资源、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最大合力;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模式,构建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

坚持科学思维,加强保护传承,奠定标志性城市生态基础。充分释放大运河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把大运河真正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廊道;落实大运河生态空间管控要求,加强各类生态功能区保护,启动淮安运河湿地公园建设,推动运河沿线产业布局去,促进运河沿线空间更加疏朗;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工程,扎实开展运河沿线263专项行动,稳步提高区域生态质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扎实推动洪泽湖大堤周桥大塘段、清晏园等一批运河遗产保护修缮与展示提升工程,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坚持系统思维,推进点线互联,聚合标志性城市主导资源。扎实推进板闸遗址公园、中国水工科技馆、运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漕运城等项目,深入研究名镇名村的特点,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和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提升工程;突出两河四岸主线,按照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理念,紧扣文脉、水韵、绿意,实施大运河绿色航道向西延伸工程,推进大运河两岸生态治理修复与景观打造,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运河美丽长廊,再现运河之都盛景。

坚持创新思维,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标志性城市文旅产业。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打造大运河文旅融合标志性载体,充分发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推进文旅融合中的重要示范作用,打造一批千秋淮扬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培育大运河文化旅游风情小镇,构建全域统筹、区域协同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作者系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