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江苏就业工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1-06-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张宏伟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就业工作作出重要论述。2014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江苏就业情况一直是不错的,不仅较好解决了本地居民就业,而且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就业。201620182019年,江苏就业工作三次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2020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江苏,希望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是对江苏工作的精准把脉、科学定向,饱含深切的信任和巨大的关怀,也为我们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快就业领域改革创新,在推动江苏高质量就业上争当表率

就业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改革探索,体现江苏的率先定位。争当表率,就是要高水平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就业高质量,以就业转型支撑经济转型,促进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流动均衡,打造双创升级版,激发流动活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培养和交流机制。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创新基层人才激励机制,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激发基层单位、一线人才、产业工人创新潜力和创造活力。

创新就业统计监测和预警机制。推动就业统计制度改革,完善城镇新增就业等核心数据口径。服务外贸大省建设,加强就业数据与商贸、海关等数据比对,提升国际贸易斗争应对质效。整合分级资源要素,强化乡村、企业就业监测点建设,提高应急数据调查完整性。联动省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就业信息一体化平台,促进就业、社保、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模块与户籍、人口、交通、旅游、民政、通信等关联模块协调联动。

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治理体系。适应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享新格局,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为基层群众提供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在内涵治理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就业服务一件事清单,推进服务窗口综合柜员制改革,实现民生服务事项提速办理。在市场治理方面,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导向作用,依法规范经营性人力资源市场,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在作风治理方面,推进就业服务快办行动和好差评行动方案,持续加强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的系统行风建设。

探索新就业形态实践新路径。适应新发展阶段特点,将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纳入江苏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统筹研究和升级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政策,研究好立法中有关就业认定”“职业认定”“社保壁垒”“权益保障等重点问题,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调查研究,完善有关社保缴费政策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职业伤害试点,落实好社保补贴政策,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的保障,打好组合拳

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

在高质量劳动力供给、就业创业增收促消费、应对不确定性稳就业、援企稳岗助发展、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等方面做好示范,在畅通双循环、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好引领和带动作用。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经济发展。坚持把就业目标作为宏观调控取向的依据,推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落实产业、投资项目等与吸纳就业联动评估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放大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弱化替代效应,促进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市场均衡发展。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就业环境变化,及时做好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和形势预判,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底线。

实现劳动力供给和企业需求良性互动。从劳动者供给侧入手,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健全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开发好新成长劳动力资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收入报酬。从企业需求侧入手,巩固江苏实体经济大省地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就业增收促消费作用,落实失业保险费返还、社保补贴等援企稳岗政策,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在服务全局中深化区域劳务协作。落实长三角区域城市劳务协作框架,为劳动力区域内流动打通绿色通道。推进落实省级政府合作备忘录及劳务合作协议,发挥人力资源机构和劳务经纪人作用,强化精准对接,提升组织化劳务协作程度,促进中西部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常住地就业援助体系和属地化管理,稳定现有存量,扩大来苏增量,实现东西部地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科学布局劳动力发展规划,在服务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列

加强前瞻性谋划和研究,突出劳动力这一最活跃生产要素,丰富中国之治的现代化形态,放大高质量就业在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效用。

构建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就业指标体系。紧密联系江苏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绩效评价和综合考核体系,优化完善劳动力就业统计监测指标,力争在城镇净增就业、全口径企业用工、灵活就业等指标调查统计上率先突破。强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等就业指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数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等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衔接匹配,客观真实反映劳动力状况和走势,更好适应江苏现代化发展需要。

提升劳动力现代化能力素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需要,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改革,推进政府购买公共培训服务,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开展免费就业前技能培训,加快提升劳动力技能,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在现代化视野下统筹好城乡就业。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和监测水平,探索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信息库建设。搭建高质量供需对接平台,拓宽外出就业渠道,促进就近就业创业。开拓建设更多省外劳务基地,定期组织企业赴省外举办劳务招聘活动,有组织、上规模、成建制引入外省农村劳动力。

完善共同富裕愿景下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加大对离校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帮助其更好择业、更快就业。完善城乡和区域平等就业制度,强化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权益维护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落实返乡入乡创业政策。突出抓好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健全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的政策扶持体系,制定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托底安置。持续开展长江退捕禁捕渔民安置保障专项行动,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作者系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