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园区”改革 高水平推动开放创新

发布时间:2021-06-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吴庆文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是应对严峻复杂外部环境、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作为江苏乃至全国开发区的一面旗帜,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五年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居第一,在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跃居第四,一批成功经验在全国和省市复制推广,靠的就是持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舞台、向创新要动能。苏州工业园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保持草摇叶响知鹿过的思想敏锐,强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更加突出改革创新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改革创新的实效性,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当好先行军、排头兵。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全面提升汇聚国际创新资源要素能力、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能力。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聚焦科创策源功能跃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使命,高水平推进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姑苏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平台建设,深化与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努力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增长极。大力布局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建立双向孵化机制,到2025年离岸创新中心总数超过25个,本土创新、离岸创新融合互动体系更加完善。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接轨国际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每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5万名以上,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的园区示范。聚焦创新企业集群培育,每年引进优质科技项目1000个以上,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创新集群,力争到2025年上市企业突破120家,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地标型企业。

二、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一流自贸试验区。担当起探路、引领、突围的职责使命,努力在没有先例的方面率先做出更多成功案例,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做得更好更快,在解决共性问题上积累更多先行经验。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围绕产业和企业需求,打好制度创新系统战、集成战、纵深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外开放压力测试,加快从资源要素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持续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发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平台优势,加快建设新加坡苏州中心”“苏州新加坡中心两个中心,围绕提升国际化水平、强化国际化能力、打造国际化走廊,深化中新在跨境投资、服务贸易、金融创新、科技创新、数字政府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培育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离岸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保税检测、保税研发、保税维修集聚高地。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苏州市域统筹发展,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重要增长极。深入推进苏宿工业园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苏相合作区、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合作园区建设,打造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开放高地。聚焦完善开放创新机制,促进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功能叠加融合,争创国家开放创新综合示范区。

三、创新项目管理服务机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项目高质量引领产业高质量、促进发展高质量,坚持科学招商、理性招商、精准招商、专业招商,持续拓展全球招商网络,聚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制度集成创新,构建覆盖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引进更多基地型、研发型、总部型的高精尖项目,争创国际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大低效产业用地腾退再开发力度,高标准建设中新生物技术岛、企业总部基地、金光科技产业园、上市企业产业园、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五大载体,探索建设智慧楼宇、总部楼宇、垂直产业楼宇和专业特色楼宇。加快培育和做强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制造等六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向更高端攀升,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牢牢把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方向,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力培育新动能。发挥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作用,推动更多企业在全球范围设立研发、制造、服务基地,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不断提升产业、技术、人才、资本的集聚配置能力。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三区融合发展新路径。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按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深耕大部门制、持续去行政化,该减负的减负、该赋能的赋能,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体制、行政区职能、自贸区使命三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全省、全国开发区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范例。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大规划建设、大经济管理、大科创统筹、大自贸建设、大社会治理的工作格局,确保对上衔接有序、对内集约高效。坚持把激发改革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强化激励机制,在招商体制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系统推进全员聘任制、末位淘汰制、职员制、岗位薪酬制、差异化考核等改革,构建专业化干部成长双轨制通道,打造权责统一、管理精细、多方参与、简约高效的开发区特色基层治理体系,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人事薪酬机制。宁当不完美的改革家,不当没出息的守摊人,建立改革创新的容错、试错、纠错机制,让改革活力竞相迸发,改革效能最大释放。

五、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打造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站在大局看园区、跳出园区看园区、面向未来看园区,全面提升支撑区域发展的贡献率,率先打造面向世界展示苏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最美窗口。大力发展金融、会展、现代物流、人力资源、高端商务等专业服务业,围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以及检验检测、会计、咨询、法务等领域,集聚高端服务资源和品牌服务机构,打造辐射长三角的专业服务功能区。统筹推进环金鸡湖、环阳澄湖、环独墅湖地区消费服务场景开发,丰富商业业态、街区形态、消费生态,汇聚传统消费经典品牌与新型消费时尚品牌,拓展网络消费、信息消费、夜间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探索办公空间、消费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旅游景区功能叠加,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积极争取更多重要国际会议、高端论坛、顶级赛事落户园区,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服务、文化贸易,讲好新时代苏州故事,让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睿智大气的文化特质在城市的血脉中流淌。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人的需求、人的尺度定义城市,坚持精明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着力提升智慧城市一网统管水平,着力提升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打造韧性园区、美丽园区、文化园区、幸福园区、平安园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