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双碳”挑战 壮大绿色金融

发布时间:2021-08-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晓红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金融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前置条件,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与转型,需要借助绿色金融来实现。应对双碳目标挑战,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壮大绿色金融。

双碳目标带给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挑战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自2016年正式起步,目前已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发展成果显著。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约12万亿元,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达到8775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保险保障功能不断提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药废弃物等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随着双碳目标的正式宣布,绿色金融围绕碳金融将迎来时代机遇,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从机遇看,双碳目标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产业、能源和消费结构的加快调整与低碳技术、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相关的投融资需求持续增加,将为金融业迎来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我国绿色发展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据预测,全国碳市场1200亿元配额现货交易将撬动市值总规模超7万亿元的碳金融市场,有望成为继股市、债市之外的又一大金融蓄水池。这些数据表明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市场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双碳目标有利于增强金融体系的发展韧性。在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赋能绿色低碳发展、引导市场绿色发展的同时,也倒逼自身的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整个金融体系更具韧性、更可持续。

从挑战看,一是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关注度较高,但由于绿色项目的正外部性较强,通常不能得到有效补偿,导致绿色项目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偏低,部分金融机构主动拥抱绿色经济、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绿色金融的主体、产品与供给单一,不能满足绿色企业(项目)多层次、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二是绿色转型过程中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项目将逐步退出,使存量信贷资产质量承受劣变压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需要审慎评估,将气候和环境因素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做好科学应对。三是推进绿色金融可能面临监管套利问题。部分企业可能为达到绿色融资的要求,将绿色绩效作为短期激励,或在以环保为名的形象广告上投入可观的资金,实际上未将资源投入到环保实务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产端发放的绿色信贷、在负债端发行的绿色金融债能否充分用于绿色资产投资,如何防止企业出现泛绿”“洗绿等现象,需要审慎管理。

壮大绿色金融支撑双碳目标的优势基础

近年来,江苏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成就斐然,为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绿色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江苏一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点省2020年,钢铁、水泥等行业完成去产能任务,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上年下降0.4%,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74495辆,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8亿平方米,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98%。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由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迈进。

其次,十四五发展规划突出绿色赋能的布局与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和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均把低碳发展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持续推动资源、能源、产业、交通等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着力打造低碳新经济发展引领区、协同融合管控示范区和绿色低碳生活样板区。绿色金融必将在支持江苏经济转型、深化推进长三角绿色发展区域协同的过程中获得长远发展。

第三,金融要素齐全,有利于基于绿色金融资产发展创新业务,盘活绿色资产。近几年江苏绿色金融的发展规模和产品创新均走在全国前列。省政府投资基金出资设立4只绿色基金,规模43亿元,实现了项目投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2021年,江苏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科技创新债券;江苏银行作为境内首家城商行赤道银行,发起成立中小银行绿色金融联盟,积极落实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方案。

实现双碳目标壮大绿色金融的路径

江苏既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也是全国碳减排的重点区域,要在全国碳达峰之前率先达峰,时间紧、空间小、压力大。十四五时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需要系统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探索低成本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积极践行双碳远景目标。建立并完善江苏省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和评价方式,细化绿色金融产品分类、认证、评价制度等细则。引导金融机构在全省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加大对绿色制造、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生态保护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支持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太湖湾科创带拥湖生态标杆区等示范区开展绿色金融发展试点,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第二,创新产品服务,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依法合规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发展融资模式,针对绿色技术创新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江苏不具备大规模的森林碳汇条件,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是适合江苏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应鼓励金融机构在创投、信贷、债券、基金、担保等领域开展围绕CCUS的创新性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与落地,使CCUS具备金融回报和投入价值。简化绿色融资审批流程,稳妥开展基于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绿色电力证书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业务。通过财税、土地、贴息、奖励等政策,支持入库绿色企业建立与金融机构对接的多元化渠道,鼓励更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领域,推动非绿企业进行绿色化技术转型。

第三,推进信息披露,强化绿色金融风险监管。避免一些项目洗绿”“漂绿的关键在于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建立全省绿色金融数据库。金融机构联合相关部门主动加强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绿色运营等信息披露,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客户授信管理。建设包括企业数据、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融资、碳金融、政策支持等在内的实时大数据中心,以信息公开促成金融机构和投资人选择优质绿色项目。评估碳减排和环保政策形成的风险敞口,健全绿色金融监管办法,把握好减污降碳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探索适合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计量方法,推动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识别和检测评估机制,逐步构建高效的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体系,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模式。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