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发布时间:2021-08-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范从来 赵锦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的征程上,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和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在现代化建设阶段,应该更加强调效率与公平包容的共享发展。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人均GDP连续11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奠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物质基础。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我们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彰显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联动,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的江苏范例。

完善再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推动机会平等及再分配收入调节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要推动机会平等。推动受教育机会公平。增加对农民、城市失业者,因病、因灾困难家庭以及企业一线劳动者子女在入学、教育补贴、助学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完善创新创业培训引导。提供多样化就业培训及就业引导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技术与信息平台支撑,消除创新创业中的信息不对称。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公平参与竞争提供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保障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公平获得市场资源和信息的权利,落实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完善稳定扩充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民生保障支出可持续增长机制。增加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公共服务投入,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支出消费负担。注重发挥先富帮后富作用,建立具有引导力和规范力的共同富裕社会道德体系,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文明道德风尚,激发全社会共识与参与动力,营造先富帮后富的共富社会氛围。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省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在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升空间依然较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在发展水平、供给结构、供给治理和政策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难题,农村在吸引资本下乡、促进要素城乡双向流动方面缺乏优势。在现代化建设阶段,单一收入维度的评价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已经成为评价共同富裕实现度的重要标准。城乡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特别是城乡之间的相对水平会直接影响群众对现代化的评价。长期存在的城乡收入及公共服务差距会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因此,应着力促进优质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配置,推动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降低城市落户门槛。以更加包容的制度吸纳农村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增加农村专业人才、非学历人员城市落户支持,鼓励更多非本地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落户。二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019年江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比为7.521,显著高于工资性收入比的2.251。因此,应深化江苏农村宅基地流转、经营性土地入市交易制度试点创新,完善两权抵押贷款创新模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

提升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质量。一是建立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在城乡公共服务清单制基础上,探索推出江苏自选动作。明确现代化建设阶段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目标人群、具体内容及质量标准,明确公共服务人员配比、财力投入保障、土地供应。二是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大数据平台,形成指标化、日常化、动态化、公开化的监测体系,构建客观成效进展与群众主观满意度相结合的城乡公共服务评价新范式。三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适度放开城乡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团体参与,创新城乡公共服务模式和业态。

以功能区建设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江苏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造成了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阶段和居民收入的差异。2019年,苏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高达10.35%,远高于苏南一产占比的1.6%。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25.3%,同样高于苏南和苏中的6.1%17.3%。江苏三大经济板块间产业结构迥异,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现状亟待改善。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优化省内产业链和区域贸易网络布局,提升板块间经济联系度,推动城市群组团发展,形成先发展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的包容性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创新区域联动发展模式。一是因地制宜,集中优势发展。明确南北共建园区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重点,坚持产城融合、产业集聚、功能合理的规划原则,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二是注重制度重塑。更好发挥南北共建园区等飞地经济示范效应,优化政策制度软环境。探索省内后发展地区向先发展地区开展逆飞地经济试点。加快后发展地区率先实现四化同步的集成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后发展地区跨越式发展。

加快全局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好G40高速和北沿江高铁,打造北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构建长三角区域第三条科创走廊。推动扬镇宁马铁路向东延伸,与沪宁城际和跨江城际形成城际环。通过串联东西、沟通南北,将沿江地区率先建成网络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畅达高效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南通通州湾、南通新机场,打造横向贯通沿海与沿江的区域经济板块。把握沿海开发、江淮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战略契机,密切省内纵向经济轴带周边区域与中心区域的经济联系度。

(作者单位: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佳婧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