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担负起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使命

发布时间:2021-12-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张 骏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担负起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使命,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强化首责为要,引领学生成长

成才报国“不落下一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青年为之不懈奋斗,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就是按照“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锤炼以促使其成才报国。一方面,高校应当强化“人人皆可成才”理念,深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和家庭幸福的不可或缺性,在严把标准、严守规格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为每一个学生的顺利成长助力赋能,确保他们在学以成才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以人才自主培养为导向,在促进学生普遍成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德为先、德育为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成为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高素质人才。

全面发展“不偏废一维”。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勇于创新超越、甘于拼搏奉献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必须对标党中央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更加自觉地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提高立德树人成效的重中之重。要深刻洞察时代发展特征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逻辑关系,科学把握学生成长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奋斗精神等的全面要求,坚持做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一个都不能少”,构建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五育”并举,着力扭转办学育人中长期存在的重智育、疏德育、弱体育、少美育、缺劳育的不利格局,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历练,促进学生打牢宽厚基础,练就创新本领。

成就梦想“不埋没一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价值追求、学业基础、兴趣爱好等愈加多样化和差异化,这也决定了不同学生成才的重点、路径、方式等也会不尽相同。高校应当在坚持人才培养政治方向、价值导向以及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诉求,从而为实现“人人尽展其才”打下坚实基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成才理想、禀赋积淀与发展旨趣,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适合其成才的大学阶段方案和职业生涯计划,在政治引导、思想教育、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等过程中尽可能地兼顾不同学生成长的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把握不同类别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培养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激扬青春、释放潜能、成就梦想。

注重全员发力,完善育人体系

每一个运行体系都要坚强有力。新时代人才培养规格的高阶性和学生成长目标的全面性,迫切需要高校办学育人的各个方面都能对标高位要求。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领导,确保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每一个运行体系都把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列为首要职责。在实践中,高校每一个运行体系都必须明确职权责任清单、任务举措清单和目标达成清单,不折不扣地加以推进落实,做到组织有力、成效显著。

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履职尽责。教职员工是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力量,每一位教职员工切实履好职、尽到责是高校人才培养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摆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在不同的岗位上“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尽最大可能提升自身履职效能对学生成长的贡献度。其中,每一位教师应当遵循“四有好老师”标准,切实承担起一名人民教师发现人才、锻造人才、成就人才的时代重任。每一位管理人员应当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之道和治理规律,充分凸显所在部门和岗位的育人属性,以卓越管理支撑学生的全面成才。每一位服务保障人员应当以牵挂学生、服务学生为己任,以优质服务温润学生心灵、给予学生力量。

每一类载体功能都要竞相迸发。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有效管用的实施载体,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场馆设施、文化环境等都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应当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在保证其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增强其价值承载、思维启迪、文化熏陶等功能,不断发挥校园空间环境的引导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应当将办学传统和大学精神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发挥制度规范、重大典仪以及精品活动等对学生成长的隐性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优秀校园文化的化育成效。同时,还应加强各类教育载体的交互融贯,特别是有必要将校园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历练的“大环境”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在昂扬生动的成长环境中学思践悟,养成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

突出精准落地,提升实践效能

以精准的统筹谋划凝塑共同体。高校党组织必须进一步加大统筹谋划力度,在更高起点上把各主体构建成紧密协同、有机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共同体。强化政治领航和思想引领,精准地体现在中长期规划、重点任务安排以及实施重大改革等实际运行中,以一流的顶层设计和科学的统筹协调促进全校上下形成高度共识、凝成强劲合力。对于各主体而言,就是要坚决摒弃“原子式”的单干倾向和杂乱无序的蛮干倾向,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使命和整体目标下积极发挥基层一线的主观能动性,以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实践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与影响。

以精准的过程管理压实责任。要强化建章立制,对各育人主体形成较为精准且刚性的硬规制。进一步细化主体责任,通过制定职权清单和运行流程,突出人才培养在全校各领域、各岗位的首要地位,精准化融入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体现在学生社团活动、学习生活、实践体验、文体活动、就业创业等具体过程中。此外,还应注重大学文化建设,使其内化成为各育人主体履行培养高水平人才职责的行动自觉,进一步提升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各类教育教学行为的价值引导和软约束。

以精准的评价反馈提升满意度。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成效作为评价依据。一方面,高校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应当把各育人主体“摆进去”,通过学生评价精准映射出高校各领域、各部门以及教职员工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中的责任担当、履职能力与工作成效。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对评价反馈结果的运用,强化以学生成长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核心指标的校内评价导向,促进党组织评价、部门评价、教职员工评价、重点工作评价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并加大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形成正向激励。此外,还应“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学校”,参照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来推进人才培养实践对标找差、补齐短板、提升境界。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