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22-02-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陈少军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完善全民健身制度,努力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迈向更高水平。目前,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0.3%,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3.1%,各项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全民健身在引领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和谐方面作用日益彰显。

找准工作定位,凝聚共建合力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推进。坚持科学化引领、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省委、省政府把全民健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定期督查推进和监测评估。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战略,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的规划布局。各地把全民健身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每年实施一批体育民生实事工程。

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政府均建立全民健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定期研究推进重点工作。省相关部门将全民健身纳入乡村振兴、健康江苏、文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等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协同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省体育局与省有关单位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整合行业资源,持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强化政策保障和标准引领。在全国率先颁布地方性法规,实施《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省政府出台《江苏省体育设施管理办法》等3部规章,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法治水平。省、市、县三级政府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明确全民健身的阶段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省体育局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促进竞赛表演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冰雪、水上、户外等时尚运动行动方案,印发《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明确具体制度安排。各级体育部门公开赛事目录和承接标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承办。

坚持需求导向,扩大有效供给

打造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满足群众参与大型体育活动和欣赏高水平体育赛事的需要,推进县级体育设施新四个一工程建设。加快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绝大多数乡镇建有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基本建有健身房、篮球场、健身路径、乒乓球台,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较大自然村配有健身设施。

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连续举办八届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大联动、全民健身日活动、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魅力江苏最美体育、老年人体育节等全省性大型群众性赛事活动。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推广线上办赛模式,创新举办省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响应中央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引导各地新建了一批冰雪运动设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冰雪嘉年华、青少年冰雪训练营等冰雪活动。各地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点、群众参与度高的全民健身活动,培育了一批传统体育赛事。

构筑全方位、立体式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率先实现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建成省级以上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134个,每年为30多万人次免费提供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建成省市两级科学健身专家库,建成了一支30多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利用各级各类媒体资源,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组织研发推广各类居家科学健身方法。

聚焦便利高效,激发要素活力

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群众效能。做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推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改革,使场馆功能更多元、运营机制更灵活,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服务。每年投入7000多万元,支持100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组织公益体育培训等活动。开展全省室外全民健身设施器材专项清理规范工作,全面清查器材使用状况,维修、更换破损和过期器材。建成室外健身场地设施管理信息平台,将7万余件室外全民健身器材全部录入管理平台,实现常态化、信息化管理。

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全民健身活力。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自发性健身团队和全民健身站点迅猛发展,全省共有县级以上体育社团3508个,在体育部门备案登记的健身团队4.9万个。推进体育社团与体育主管部门脱钩,引导其依照法规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成为权责明晰、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主体。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承接体育赛事,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发挥专业特长,提供专业服务。

营造人人关注体育、参与锻炼的浓厚社会氛围。倡导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挖掘典型案例,创新宣传平台,讲述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推动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支持各地发展民族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支持南京利用青奥遗产打造世界体育名城和亚洲体育中心城市、苏州打造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徐州探索武术传承新路打造国际武术文化名城、泰州打造中国棋文化名城。建成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无锡奥林匹克陈列馆、民国体育博物馆、江苏体育博物馆等体育文化设施。

锚定走在前列,强化改革创新

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省体育局与省卫生健康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印发促进体卫融合发展的意见,实施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连续举办六届国际运动康复大会。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机构平台,每年遴选5个以上单位试点建设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按照重基层、多模式、产业化的思路,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机构长效发展路径。试点发放慢病运动干预消费券,培训了900多名运动处方师。

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开放融合。向社会全面开放体育行业资源,促进全民健身与生态、旅游、科技等行业深度融合,在开放融合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效益。推广在郊野公园、生态湿地中建成体育公园(广场)1016个、健身步道1.2万多公里。实施体育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创建4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认定10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一批精品体育旅游赛事。推动体育场馆服务业与健康、旅游、商贸等业态融合,分三批打造43个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互联网+体育,建成宁体汇”“常享动等一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协调。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彩票公益金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扶持力度,提升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健全各级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全省推行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推动每个县(市、区)至少重点发展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督促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培养学生终生锻炼习惯。强化各行业主管部门发展全民健身的职责,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工作,提升在职人员健身服务,推广老年人健身项目和残疾人健身康复项目,广泛组织农民、妇女儿童等人群参加体育锻炼。

(作者系江苏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