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发展强引擎 打造人才向往地

发布时间:2022-02-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季培东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发出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动员令,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奋力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征程上,常州须围绕得人心、聚人才、汇人气、赢人和点燃常州发展强引擎,把常州建设成为人才向往、英才荟萃、产才相融、城才共荣的长三角人才新高地。

一、贯彻人才新理念,努力做到乘势得人心

面对人才优先发展这一历史机遇,人才工作更要保持政治定力,将坚持正确方向和把握潮流大势相结合,做到增人数与得人心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构建一盘棋格局,坚持一体化思维,落实一把手责任。全方位加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深入开展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教育,鼓励人才参政议政,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互融互通。强化考核牵引,持续提高人才工作权重,以举全市之力重视人才工作、谋细人才工作、抓实人才工作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把握区域发展大势。立足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积极响应省委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动员令,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在常州交汇的历史机遇,将区位优势转化为聚才优势,建立健全协作创新体系,积极参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重要支点中,展现常州担当,赢得竞争主动。

彰显常州爱才格局。着眼十四五发展规划与人才规划同频共振、城市发展与人才发展同心同向,对标先进地区,以舍得、等得的态度,加大龙城英才计划的投入,增创政策领跑优势。坚持不懈开展引才长征,以踏破铁鞋的力度和诚意,市县条块联动,赴全国各地开展产教才对接,彰显“‘爱人才、到服务爱才诚意。

二、构建引才强磁场,系统深化兴产聚人才

精准把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论断,高质量推动产才融合,畅通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专注产业升级的主战场围绕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定位,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同步规划、产业地图和人才地图同步绘制、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步开展三个同步。深化双招双引,根据辖市(区)人才绩效给予11聚才贡献奖配套奖励。加大产业关键领域顶尖人才招引力度,为国内外高端人才提供1亿元特别支持额度,一人一策量身定制扶持方案,在人才高地上筑起人才高峰

坚持远眺海外的新思维抢抓人才流动机遇,建立全球人才云聘会常态化机制,大力扶持建设人才项目离岸孵化平台,依托本土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布局人才工作站,就地选才、飞地用才。通过人才制度优先支持、创新载体优先赋能、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生态提质优先促进四个优先,进一步加快中以常州创新园聚才兴才先行先试步伐,针对以色列项目特点实施专项人才计划,真正将中以园打造成海外人才集聚示范区。

聚焦创新突破的主力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壮大创新主体,持续开展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全力冲刺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超8000家、科技型上市企业超100家、R&D投入占比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0%等战略目标。突出科技项目与人才项目协同发力,聚焦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建立健全联合攻关机制,切实打造更多的行业领先不可替代

三、提升青年友好度,全力推动开门汇人气

将广聚青年人才作为扩大人口规模、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抓手,全方位打响青年友好型城市品牌,以青年活力提升城市活力。

以校城的深融合呼唤人才。持续巩固拓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成果,面向全国高校辅导员聘任引才专员,探索校友会引才模式,依托师生情、同窗情,增进与高校的常态化人才合作。着眼校城共生共荣,探索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全力支持在常高校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化双落户”“双聘制试点,完善创业在园区、创新在高校工作机制,有效提高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率和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常数。

以产教的高赋能培育人才。结合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公共实训基地集群,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倍增计划,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分配制度。针对常州制造业发达的产业特点,创新推行新工科教育,探索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模式,大力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名师、名医、名家,在盛产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真正实现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

以安居的强支撑保障人才。坚持职住平衡、就近建设、个性共享原则,完善生活居住双资助直达补贴制度,推动非申即享扩面增效。加快推进10万套人才公寓和青年驿站配套建设,刚性兑现免费3年入住”“驿站3月免租等服务承诺,切实将青年人才来常落脚第一站转化为扎根常州第一步。秉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理念,配置优质资源,营造与一线城市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环境。

四、营造聚才生态圈,全力以赴诚意赢人和

坚持以最优生态最强大脑,建设载体好、服务优、支撑强的优质生态体系,为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创造良好环境。

打造高层次人才载体。结合两湖创新区建设,整合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加快建成一批重大人才平台载体。高标准打造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在智能装备、石墨烯、光伏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依托产业园区,加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创业苗圃建设力度,统筹规划布局系列人才综合体、科创综合体,为各路人才大显身手搭建广阔舞台。

强化全方位金融扶持。健全覆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的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体系,重点加强对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的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的扶持,切实从后补贴转向前激励,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完善人才支持和上市辅导联合扶持机制,提升龙城英才科创苗圃投资基金绩效,依托400亿元科创基金,撬动2000亿元社会投资,为高成长性人才企业股改上市和再融资提供有力支撑。

提供立体化服务关怀。坚持市四套班子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围绕人才落户、项目落地、政策落实,加强心贴心交流,开展店小二服务。针对人才创新创业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营造审批环节少、办事速度快、创业成本低、服务质量好、办事不求人的一流营商环境。紧贴人才落户实际需求,切实为优秀人才提供租房购房、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服务,不断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真正将常州打造成为人才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