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重大载体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发布时间:2022-02-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张东驰    

近年来,苏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地区提出的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殷殷嘱托,紧扣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自身产业发展需求,坚持把推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强前瞻谋划,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推进力度,总体呈现出量增质升的发展态势,为培育发展产业创新集群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注重在目标追求上创高峰,致力增强战略科技支撑。面向国之重器,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增长极。成功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的地级市。建设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平台。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长三角转化中心落户苏州。高标准建设总投资200亿元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我国科学家主导发起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一、二期建设稳步推进,成为世界首个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科技公共开放实验平台。

注重在布局重点上求融合,致力抢占新蓝海”“新赛道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重点产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推进载体平台建设,并通过载体平台孵化引进了大量科创企业和科技人才,四大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创新药物等细分领域未来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产业链与创新链加快融合,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目前全市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全部分布于四大产业,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和产学研研发机构90%以上集中在四大产业,所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90%的科技创业园属于四大产业。

注重在优势转化上抓两头,致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开放创新的优势,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鼓励支持大院大所在苏州设立研发机构,同时不断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近年来,高校纷纷落户苏州,已累计与26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其中,中科院在苏州建设的科技载体机构达34家,是中科院与地方合作项目最多的城市;清华大学在苏州相继建设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等重大载体12个,成为清华大学与地方城市合作的典范。同时,着力提高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持续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推动企业研发能力加快提升。全市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近4000家,建有率和有效建有率持续保持高位稳定增长,列全省第一。

注重在政策供给上改机制,致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载体平台发展打造良好生态。积极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对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需求,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全市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供给,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37家、位列全省第一;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40家、位列全省第一。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创建更多国家级平台载体。苏州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以市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精神落实落地为契机,紧紧围绕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和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进一步优化推进重点科创新载体建设的工作机制、布局结构和扶持政策等,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的城市能级、集成功能和供给能力,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姑苏实验室制度创新,推进全域化多点布局,紧密结合创新集群确定研发方向、集聚人才团队,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研究任务。支持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为依托,争创材料国家实验室。谋划布局一批高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公共服务等创新载体平台,推进中能多粒子超导医学研究加速器加快建设;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力争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建设全新体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着力提升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语言计算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长三角量子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苏州·声谷、苏州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水平。

打造新型研发机构集群。聚焦生物医药、数字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和前沿领域需求,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源头技术供给,逐步形成研发特色鲜明、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多类型机构汇聚的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化发展态势,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互动融合,成为引领产业发展和区域竞争力跃升的强力支持。发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作用,围绕苏州未来产业布局、新兴产业集群以及优势产业提升,省市县联动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以开展产业应用技术研发转化和服务的技术研究所。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布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团队和项目来苏州落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全球创新高地。

强化校地融合创新水平。加强科技招商的统筹推进,强化创新资源集聚。支持苏州大学优化空间布局、学术布局、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新工科为主要方向,打造成为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国际化办学主阵地;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等加快建设;支持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本地高校发展壮大,构建共生共赢的新型城校关系。进一步深化与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合作,深化与中科院等国内外一流大院大所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合作。认真落实市政府和清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事项,推动更多合作项目落实落地。

发展壮大创新联合体。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支持建设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大院大所支持、多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大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增效计划,加强企业研发机构整体布局和梯队建设,省市联动建设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培育库,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切实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大力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到2025年企业建设省级研发机构总数达3000家。支持企业加快布局海外研发机构或海外联合实验室,直接利用境外高端人才、先进科研条件和优良创新环境在当地开展研发活动,提升企业参与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推动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积极服务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仪器共享、委托研发等开辟绿色通道

(作者系苏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