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推动江苏文学“高处再攀高”

发布时间:2022-03-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汪兴国    

坚持守正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鲜明特点,也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展现新气象、焕发新活力、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殷切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这深刻揭示了文艺发展客观规律,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指导性,是新征程上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艺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方法论。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文学艺术长盛不衰的根本。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五四新文学到新时代的中国文学,无不因创新而在不同的时期焕发生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学只有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不断守正创新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始终坚守正道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用创新、创造的写作实践和工作实际来开掘新内容、开放新思路、开创新境界,推动江苏文学高处再攀高

坚持守正创新,离不开对新时代复兴伟业的开掘与描绘。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这是当代中国文学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身处伟大的时代,肩负伟大的使命,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主动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的重任,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新的题材、捕捉创新的灵感,进一步聚焦重大主题文学创作,围绕重要节点、重大事件和重大人物,形象再现新时代历史巨变,热情描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壮阔气象、壮丽画卷、壮美人生,以文学的方式谱写中华民族复兴的恢宏新史诗。

坚持守正创新,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与创作导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人民是文学创作表现的主体,也是文学接受和评判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的思想变化与精神追求,才能描绘出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才能让作品在时代中保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向人民学习、以人民为师。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深处,在对生活的体察和对人民的热爱中,不断发掘反映新时代风貌的代表性故事,努力塑造具有新时代精神气质的代表性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为新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文学经典。

坚持守正创新,离不开对文学创作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对文学创作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是作家的立身之本、终身之计。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坚守文学理想,把提高质量作为文学创作的生命线,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努力创作更多彰显时代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的高峰之作、扛鼎之作。要深入实施文学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大重大文学项目的主题策划和引导扶持,紧紧围绕重大现实题材、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建设领域和突出的典型人物,以探索的精神,以创新的勇气,推出更多蕴含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坚持守正创新,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气神,创新需要文化的滋养,更需要文化的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文学事业的繁荣,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家与文学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学创作和文学工作各个环节,不断提升文学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进文学观念、内容、形式、风格的全面创新,推动文学体裁、题材、形式和手段的充分发展,奋力开拓文学事业新境界。

坚持守正创新,离不开一支实力强劲的文学人才队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江苏文学高处再攀高,最根本的是着力加强文学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文学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要进一步强化文学队伍建设的整体性、战略性,既抓创作人才这个重点,又抓评论人才、编辑人才、管理人才和文学成果转化人才。要尊重文学人才成长有个性也有规律的辩证关系,畅通人才发现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认真实施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和紫金文艺英才、文艺优青培养工程,强化专业作家、特聘作家、签约作家、写作营、作家培训班、改稿会等人才培养措施,完善专业资格评定、文学评奖等评价激励机制,确保江苏文学人才辈出的生机活力和繁荣发展的强劲势头。要大力团结引导网络作家等新文艺群体,研究把握新文艺样式的发展规律,切实做好网络文学创作的政治引领和作品转化的服务扶持,培育更多在网络文学界有活力、有担当、有影响的网络知名作家。

坚持守正创新,离不开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学新发展格局。文学能否创新,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诚心诚意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办实事、解难事、真办事,让他们感受到文艺工作者之家的温暖。要着力壮大文学阵地,大力建好以《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扬子江文学评论》为龙头的江苏文学期刊阵地,运用网络平台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推动形成江苏作家热情创作、积极创作、努力创作的健康文学环境。要着力推进文学传播,积极参与和举办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文学活动,精心办好扬子江系列文学品牌活动,推进江苏文学精品对外译介和出版,不断扩大江苏文学和江苏作家的知名度、影响力。要加强横向融合,创新思维模式、聚拢优质资源,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地方作协以及行业文学的相互融合,打通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通路径,积极推动文学精品影视、戏剧等多形态转化,构建大文学发展共同体。要积极完善作家行业自律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新文学群体联系服务机制等,激发文学创造活力,提升文学服务意识,努力构建利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文学发展新格局。

(作者系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