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江苏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2-03-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陈英武    

绿色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产业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特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形态,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取得新突破,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不断深化,产业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0.6%26.7%,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174家、园区1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4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钢铁、化工、建材行业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不断加快。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省绿色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严峻挑战。十四五及更长远的未来,我们需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点燃创新引擎,攻关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企业、推行绿色模式、激活绿色要素,进一步增强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突出技术创新,突破低碳技术瓶颈。一是加快突破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围绕传统产业减碳技术、新能源技术(光伏、风电、储能和能源互联网等)、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生态系统增汇等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前沿基础研究,着力在超高效光伏、新型绿色氢能、零碳高效能源转换与存储、二氧化碳高效捕集等方向取得重大突破。二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围绕高效光伏电池、高品质特钢、新一代智能电网、海上风电、新型储能等江苏优势产业领域,布局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探索建立重点行业全省统一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形成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大共性技术持续供给能力。三是加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采取一条龙联合攻关或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各类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上下游企业等承担绿色发展领域重大科技项目,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力量,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强化产业创新,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钢铁、石油化工、建材、纺织和造纸等行业的深度治理。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智能技术、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更多老树开新花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低碳产业。大力培育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前瞻布局高端工业软件、光子芯片与器件、量子通信、前沿新材料、类脑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立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体系。三是积极发展碳汇产业。提前布局CCUS装备研发与制造、高压输送管道生产与研发、高效驱油利用、地下监测和运移、封存环境监测等相关产业,提升低成本、低能耗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及封存能力。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农业碳汇、渔业碳汇、滩涂碳汇等产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持续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建立完善碳汇基金制度,支持碳汇和碳循环产业规模化发展。

支持企业创新,加快推进智改数转一是构建雁阵式智改数转企业梯队。继续开展省级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支持龙头企业主导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开展集成应用创新,创建一批智改数转示范项目。鼓励智能制造领域头雁企业输出智慧大脑,带动中小企业开展智改数转,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投入补助、免费诊断服务等方式,推动工业企业业务流程和设备上云上平台。二是增强智改数转的数字基础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充分借助数字化建设经验、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完善综合型、行业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推动5G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打造基于5G技术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智能传感技术等推动企业实现人、机、物互联互通。三是提高智改数转自主供给水平。持续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和高端装备赶超,加大自主可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力度。重点突破工业互联网APP、工业大数据和工控安全软件等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提升高端工业软件应用创新水平。遴选建设一批全省智改数转生态资源池,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自动化工程公司、ICT企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加快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培育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一是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开展近零碳园区(工厂)碳中和工厂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工业园区开展碳排放达峰先行区创建示范。制定园区循环化发展指南,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的资源化利用。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推动钢铁、石油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传统行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二是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共生耦合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强循环经济产业耦合链接,搭建循环经济技术、产品、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跨企业、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循环利用,形成多元化的循环经济大网络。统筹规划全省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一批跨地区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重大示范工程。推动不同行业的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链接共生,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建立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聚焦要素创新,激发优质要素活力。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创新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绿色制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研究出台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通过竞争性分配,择优选择兼具生态环境基础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县(市、区)开展试点,每年给予试点县(市、区)专项激励资金,协同推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机制,支持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二是强化人才支撑。突出技术创新需求,加强低碳环保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技平台加强产学研交融协同和人才培养。结合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培养既懂政策又懂业务、既有国内市场经验又兼具国际市场眼光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投融资体系,加大节能环保、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等领域投融资支持力度。支持政府投资基金布局绿色低碳领域,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设立省绿色低碳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绿色金融服务。

(作者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