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新路

发布时间:2022-03-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汪 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群一体化的加速引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当前,南京都市圈积极探索都市圈层面高质量一体化的有效路径,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作出示范、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这就需要在构建多链条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多层级嵌套的功能空间结构、多方式协同的综合交通网络、多领域保障的韧性安全系统四大方面率先探索,提供示范。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共同体优势产业集群多链条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提升南京创新首位度,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密集优势,通过持续增强都市圈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能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加快推动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南京都市圈落地,提升都市圈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资源配置能力。积极建设重大科创载体。强化南京麒麟科技城、紫金山科技城的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淮安智慧谷、滁州高教科创城等都市圈科创载体建设,共同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其次,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共同打造一批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承担国家和全省重大科研任务。重点推动南京集成电路、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等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以都市圈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协作攻关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再次,推进都市圈内产业分工协作发展,上下游配套联动,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都市圈内资源整合、分工协作、链接融合的万亿元级、五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构建中心城市同城化示范区综合性节点城市专业性支撑新城毗邻地区经济功能区廊道经济功能区双向飞地经济功能区多层级嵌套的功能空间结构。深化空间与功能的双向互动,以都市圈功能结构塑造引领空间结构优化。在空间结构方面。以形成多中心、多层次、多节点网络型空间结构的都市圈为目标,坚持极核带动、同城先行、多点支撑,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南京的极核带动作用,支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商务服务等方面的辐射保障能力。重点提速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二是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经验,高质量推动宁镇扬与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建设。以基础设施同城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强化基础设施、创新创业等领域的同城共建。三是提高淮安、芜湖、宣城三个综合性节点城市,以及溧阳、金坛等中小城市、县城的综合支撑作用。提升这两类城市的独立综合性、开放协同性以及专业化、特色化水平。在功能结构方面。通过毗邻地区经济功能区、廊道经济功能区、双向飞地经济功能区的产业合作与功能协同,构建较为完整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都市圈共同发展。一是深化以南京为中心的跨界毗邻地区发展。高质量推进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仙林宝华、滨江慈湖等跨界地区建设。二是强化沪宁合、沿江、宁杭、宁淮宣黄四条放射性廊道的辐射服务功能。其中,沪宁合产业创新带,依托沿线中心城市密布和创新资源优势,打造产业创新走廊,强化区域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作用;沿江绿色制造发展带,加强南京、马鞍山、芜湖等沿江港产城统筹与合作,推动沿江产业布局优化与绿色转型;宁杭与宁淮宣黄生态经济发展带,围绕休闲养老、文旅创新等生态经济的融合协同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三是以双向飞地经济功能区的建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创新合作。一方面,支持中心城市外围地区利用土地资源相对充足的优势,通过园区共建,按照总部研发生产制造的合作机制,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要素跳跃式跨区流动。另一方面,鼓励都市圈内城市在南京布局异地大脑等孵化器科创中心,设立反向飞地,深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构建铁路公路航道机场多方式协同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是加快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国际化门户枢纽功能。按照安全便捷高效绿色低碳经济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的要求,加快推进南京北站建设。突出空铁枢纽优势,建设南京临空国际开放枢纽,争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芜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水平和协同服务能力。二是构建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推进以城市轨道、市郊铁路、城际铁路、干线铁路为主的多层次轨道交通资源整合,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以TOD为导向,加强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强化轨道交通对廊道经济的支撑作用。同时,鼓励多元主体对轨道交通及站点周边城镇空间进行联合开发,通过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来实现成本分担与利益共享。三是共建便捷通达的公路网络。加快沿江、沪宁宁合、宁蚌宁杭、宁淮宁宣等射线通道,以及南京都市圈高速外环、淮扬镇、合芜宣杭、合蚌淮盐等环线通道的建设,推进高速公路成环成网。完善过江通道布局。进一步提升行政区域的交通便利度,持续滚动实施省际、市际断头路畅通工程与卡脖子路拓宽工程。四是共建江河海联运中心、协同打造现代化机场群。重点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与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的建设。优化形成以南京禄口机场为主枢纽,以扬州泰州、淮安涟水等周边机场为辅助的机场体系。

构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设施安全多领域保障的安全韧性系统。一是强化耕地保护,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确保都市圈粮食安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求,落实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确保完成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严格用途管制;挖掘后备资源有序适度开发为耕地的潜力。二是共同加强生态保护,协同推动环境治理,确保都市圈生态安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把保护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共同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共同建立底线管控的规则、目标、监督预警、实施反馈的工作闭环。共护碧水蓝天,加强重点领域污染协同防治。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共同改善都市圈大气环境质量。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跨界水环境协同治理。三是突出设施韧性,加快形成网络化的区域基础设施,确保都市圈设施安全。单个城市内部努力提升设施布局的模块化、网络化以及可替代性水平。都市圈城市之间发挥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设施完善、资源服务水平高的优势,主动为城市群里的中小城市分担风险、应对危机。

(作者系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高级规划师)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