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强市 彰显“运河之都”魅力

发布时间:2022-05-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向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旅融合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把江苏建成文化建设高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淮安市始终将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文化强市,着力彰显运河之都独特魅力。

突出标志性项目建设,绘就百里画廊长卷

围绕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精华空间、美丽淮安高质量建设示范区、大运河沿线最美旅游目的地定位,按照文兴、水清、岸绿、业盛、人和的思路,聚力绘就古今辉映、蓝绿交织的淮上四卷运河八园美好蓝图。

推动标志性文旅项目落地。依托漕运、美食、红色等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四湖一垠一镇空间环境,实施河下古镇、老西门历史地段更新,打造总督漕运公署·古城复兴文化园、板闸遗址·水工科技体验园等8个核心展示园区。以农旅结合为重点,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三产融合,建成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文旅产业。

健全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运河沿线现代绿色交通、旅游景观塑造、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按照统一协调、注重连贯、分段彰显、节点展示、远近兼顾的原则,出台《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景观风貌和配套服务设施导则》等规范。强化餐位、车位、床位、厕位的四位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打造车、骑、步一体,游、驿、行相融的文旅风景廊道。

加快全方位提档升级步伐。对照三年创示范要求,推动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逐步打造成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省级运河旅游度假区。推动盱眙第一山创建历史文化街区,沿线乡村创建美丽宜居村庄。将盱眙县创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串联马头、高家堰等城镇形成大运河沿线特色乡镇。将头堡、明祖陵等乡村创成大运河特色乡村发展区。将洪泽湖、高家堰创成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强化多维度文旅宣传推介。搜集整理运河相关民间传说、民谚歌谣,组织创作淮安运河文化系列书目。围绕沿线资源,打造特色诗词连廊,彰显百里画廊强大文化力量。推出打卡百里画廊,感受醉美淮安宣传推介活动,制作系列融媒作品,为百里画廊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积极申办大运河博览会,承办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打造文旅消费城市

突出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兴业发展方向,结合本土特点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为助力淮安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文旅消费,激发市场活力。加速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举办文旅消费惠民系列活动,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组织文旅产品超低价预售等方式,促进文旅产业复苏。培育文旅龙头企业,全力服务华强方特东方欲晓主题乐园(淮安)开园。推动文化演艺进景区,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和试点场所。强化西游记文化体验园融合带动示范效应,构建文旅消费新地标。

彰显淮安特质,丰富文旅业态。推动淮扬菜向精品精致化、乡村小吃化两端发展,评选淮乡峰味美食名店、名菜,进一步扩大淮安美食影响力。加速推进倾心温泉谷、白马湖民宿集群、里运河四行系统等项目建设,不断壮大环湖度假产业。做大乡村旅游产业,推动马头镇、天泉湖镇、塔集镇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带动农家乐、度假民宿、荷藕深加工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研学旅行产业,评定15个以上不同类型的市级研学旅行基地,发布菜单式研学课程,并列入中小学研学课时记录,在寓教于乐中培育文化自信。

加速内部循环,抢占疫后市场。在疫情防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动淮安人游淮安活动,发布一批特色文旅产品和旅游线路,引导各级工会开展文旅活动,对年内组织市内游达到一定人次的旅行社予以奖励。推进疗休养政策落地,评定首批市级疗休养基地,编制淮安市疗休养推荐名录,将更多文旅资源送到基层职工身边。加快出台旅行社承接机关企事业单位活动相关政策,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完善服务合同,规范资金使用,增强文旅企业承接相关活动的可操作性。

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根据土地开发先考古、后出让的规定,深化考古前置,成立重大服务项目工作专班,提前摸排土地使用计划,针对省级以上开发区用量大、勘探任务重的情况,实行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对重大项目采取分期段考古、分区域申请验收的方式,实现拿地即开工。持续深化金融支撑,与中国银行共建淮安市文化银行,市农商行在全省率先试点针对乡村旅游的乡旅E贷,5年内将为乡村旅游等文旅企业提供不低于40亿元的贷款额度。

加强资源活化利用,擦亮红色文化名片

统筹红色资源强化保护和改造提升,突出各类红色资源特色。以建设全国知名党性教育基地为契机,引导红色文创产品、红色演艺项目、文化旅游体验、餐饮住宿消费等协同发展,推进红色教育与文旅产业融合。

深挖红色资源遗产价值。推进革命文物系统性保护,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加大对革命文物的征集力度,对全市革命遗址遗迹、纪念设施、文物藏品等进行专项调查和险情排查,加强对革命文献档案资料、口述史资料的调查和整理,做好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建档工作。开辟红色文旅资源专栏,对全市红色资源重新梳理,形成红色文旅资源目录,并逐一分类定级,形成专题数据库。

打造红色文化体验精品。聚力打造标志性红色文化体验产品,推动淮安区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提升改造,指导金湖县金南人民兵工精神纪念馆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集中力量打造、宣传周恩来精神等体验线路,指导景区打造红色文化打卡点、微体验产品,推进革命文化陈列展览统筹优化,推出红色文化演艺演出产品,推动周恩来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创成国家一级、二级博物馆。

营造舒适便捷文化氛围。大力推广周恩来纪念馆国家级红色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完善标准化服务流程,建立红色文化体验产品库。优化点单式服务,结合智慧旅游建设,建立红色文化体验库,供体验者自主选择,形成定制化专属体验产品。优化讲解服务,开展五星讲解员评定和红色旅游讲解员大赛活动,对五星讲解员和特等奖讲解员授予淮安市金牌讲解员称号,并予以补助。优化服务标准,出台红色文旅服务规范指引,统一讲解形式、人员着装和标识指引。

注重资源整合利用创新。实施红色资源+战略,将淮安红色文化资源与精品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出更多红色文化主题的研学旅游、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丰富主题体验,推出主题餐饮套餐,打造红色主题民宿。丰富氛围体验,把红色文化充分融入旅游直通车、公交专线、有轨电车和集散中心等场所。丰富文学体验,鼓励红色文学创作,让具有创新性的红色文学作品成为淮安文化新名片。同时,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加强红色资源内容、模式和业态创新,让更多红色元素可触摸、能感知,切实擦亮淮安红色文化品牌。

(作者系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赵文韬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