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县域文化人才高地的海安实践

发布时间:2022-06-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卢 林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海安市始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一引两提升工作思路,聚焦党建引领,做到队伍提升、能级提升,全力凝聚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工作合力,全面打造县域文化人才高地,让更多文化人才在海安绽放光彩、实现梦想。

强化党建引领,明确人才发展路径

党建引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石。海安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文化人才发展路径,不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注重政策导航,新动能全面增强。海安在全省率先召开文化发展大会,制定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围绕七大工程,聚焦五大层面,为文化人才发展明确了方向。出台《海安市关于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2亿元文化发展基金,每年拿出2000万元建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制定30余项奖励措施,其中最高单项奖励达400万元,进一步彰显了政策红利。制定《海安市关于实施海安名家工程及其配套政策的意见》,设立文化人才引进培养专项基金,进一步激发了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强化换届领航,新气象充分焕发。海安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文艺家协(学)会换届选举工作,把各协(学)会党支部(党小组)建设列入十大党建工程。采取单独建、联合建、带动建等方式,建立党小组+协(学)会融合推进机制,实现协(学)会党小组建设全覆盖。实施党员身份双重管理机制,采用党员原党组织登记、协(学)会注册、协(学)会党小组参加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了党建引领协(学)会发展。

实施清单护航,新成效显著提升。制定《海安市十四五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实施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成果清单三张清单制度。发挥三级书记作用,建立书记领衔、督促推进、评估验收责任清单,形成书记抓+抓书记双循环机制,促进各项措施有效落地。建立党员干部挂钩联系制度,形成政策宣传、意见听取、需求了解任务清单,全面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坚持效果导向,形成素养提升成果展、访民情剪影、作品集锦成果清单,为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指明努力方向。

强化集聚效应,实现人才队伍提升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海安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充分释放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集聚效应,开创了人才活力迸发、才智涌流的生动局面。

用心选人才,放大朋友圈召开人才招引招聘新闻发布会,广发文化人才招募英雄帖,形成强大的人才招募攻势。组织专业团队进入高等院校、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进行政策宣传解读,创新选聘招聘方式,全面打造人才优选精选工程。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增强对名家名师的招引吸附能力,全面提升文化人才的含金量。目前,形成了优秀青年书法家群体、优秀网络作家群体、优秀表演艺术家群体和优秀文艺评论家群体,建立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焦宝林、全国群文之星崔世莹、中国新水墨冲染法创始人王奇寅等国字号文艺人才领衔矩阵,形成了专业作家、特约表演艺术家、签约工艺美术大师、杂技演员团体等人才队伍。

用力育人才,壮大新梯队依托艺术名家工作室,推动青蓝工程,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开展专业培训、采风创作、专题研讨等活动30多场次,加快文艺培养步伐。实施人才队伍孵化工程,构建顶层设计类、创意创作类、具象操作类、绩效考评类四大类人才孵化队伍,培养专业人才100多人,组建文艺团队80多支。推进海安名家工程,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高水平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目前,拥有中国作协、文联系统国家级协(学)会会员50多人,设区市级以上协(学)会会员400多人;引进高层次文化文艺人才7名,优秀文化文艺人才20名;培养海安名家10名,文化文艺骨干人才30名。

用情留人才,做大强磁场建立海安市文艺工作者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文化人才动态图,常态化开展精品展示赛、非遗技法擂台赛、海创分享赛等竞技竞赛活动,按照获奖名次动态调整人才梯队级别,让各类人才在竞技竞赛中展现自己、成就梦想。出台《海安市青墩文学艺术奖奖励办法》《海安市原创文艺精品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畅通上升渠道,在项目申报、精品培植、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设立名家专栏、制作专题片等方式,集中宣传推介各类奖项,为文化人才提供展现才华的良好平台,确保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

构筑事业舞台,实现人才能级提升

海安坚持培育人才与使用人才相结合,搭建平台与给足舞台齐发力,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多举措造就人才、成就人才,把各类文化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

聚焦惠民工程,确保人尽其力。实现区镇文联全覆盖,采取名家名师定点挂钩、专业人员招聘遴选、文化人才交流互派等方式,充实基层文化组织,构建起区镇文联+市文联各(协)学会纵横交织的文化文艺人才网。构建市有三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三级公共文化体系,配备市文化艺术中心、区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大舞台两中心一舞台专业平台,打造便捷通畅的15分钟文化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实现市镇村三级阵地信息共享,创新中心荐单、百姓选单、人才接单、大众评单、数据析单闭环模式,常态化开展五送活动,定期评选最佳人气王”“海安十大好节目”“文艺军新秀,增强人才服务社会、惠及民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聚焦品牌打造,确保人尽其用。打造历史文化品牌,实施青墩文脉探源工程,开展青墩遗址调查研究、宣传推介,放大海安花鼓、龙舞、焦氏扎染等品牌效应,开展非遗传习、非遗展演,推动文化人才代际传承。打造活动品牌,擦亮青墩文化艺术节、523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名片,做亮河豚节、乐一天农民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形成万里千家惠民文艺演出等活动特色。打造区域品牌,建设新通扬河文化生态长廊、红色旅游路线、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大师艺术馆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开展文艺演出、故事宣讲、展览展示、公益培训等活动60多场,形成载体促进人才发展、人才推动空间提档的蝶变效应。

聚焦精品创作,确保人尽其才。依托里下河、高沙土、南黄海三大地貌特征,连接青墩文化、漕运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里下河文化七大文化带,打造三横七纵文艺精品创作网,开展名大师走进海安”“家在海安文学创作采风活动。组织文化人才围绕重大现实题材、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建设领域、突出典型人物,推出系列精品创作。近年来,歌曲《我们的中国梦》《蓝天下》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长篇网络小说《朝阳警事》入选庆祝建党百年百部优秀作品,报告文学《支教》等11件作品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等8件作品荣获文华奖,歌曲《千秋家谱》等13件作品荣获省五星工程奖

(作者系中共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