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建好“引育用留”人才生态圈

发布时间:2022-06-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杨江华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深化机遇,锚定对接沪苏桥头堡目标,传承先贤张謇先生为天下惜人才的宏大志愿,积极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全链条建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生态圈,打造创新要素富集、创新活力涌动的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全区人才总量超过23万人,在海门创新创业的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顶尖人才达76人,省双创人才入选数连续四年位居南通县(市、区)第一,人才驱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助力海门先后两度获评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十四五期间,海门被确定为全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

全要素集聚资源,构筑引才强磁场人才是流动的资源。人才的流动也有其规律性,哪里创新要素更富集,人才就往哪里流动。海门从产业、政策、活动等多方面入手,全面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为人才筑好黄金巢聚焦产业引才。始终突出产才融合发展,大力发展7大产业集群和“12+2”优势产业链,形成高端家纺、现代建筑、先进装备制造3个千亿元级产业,以及海工装备制造、绿色精品钢、生物医药等3准千亿元级产业。成功培育海门科技园、謇公湖科创园等一批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园区、社区、孵化区相融合的新型双创载体,先后建成国家级海智基地、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和国家顶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近三年累计新引进高校毕业生超过1.6万人。创新政策引才。按照适度超前、区域领先的原则,先后出台创业海门‘523’人才计划”“人才强企10”“人才新政3530多个人才政策,覆盖了从草根顶尖、从海归本土等各个层面。分类实施顶尖人才顶级支持、产业人才精准支持、领军人才优先支持政策,在享受最高3000万元项目配套的同时,还享受租房(购房)补贴、岗位津贴、贷款贴息等待遇。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东洲英才投资基金,最高给予2000万元股权投资。设立人才贷及风险补偿基金,最高提供1500万元贷款,对创业失败的人才项目,最高代偿400万元。依托活动引才。以节会为媒,连续举办4届东洲英才创业周、7海智杯创业大赛,先后主办承办中国制造2025国家顶尖人才高端装备主题峰会”“中国创新挑战赛等大型国家级活动。深入实施东洲雁归”“‘海归聚海等引才工程,举办留学精英创业海门行等专场活动。近年来,先后引进省双创计划人才91名、省双创团队”12个、海归人才200余名。

全周期培养开发,打造育才孵化池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的根本之策。海门以前瞻视角、系统思维谋划和实施东洲英才培养计划,全方位推进各领域、各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健全育才体系。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问题,瞄准各领域人才需求,把握各类型人才特点,分类实施核心技术研发人才、技能人才、金融人才、设计人才、教育人才、卫生健康人才等14项重点培养专项,有针对性地通过分类培训、访学研修、科研扶持、产学研合作、成果奖励等措施,给予各类人才集成政策支持。突出青年优先理念,创新实施“521”东洲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十四五期间将培养青年专家5名、青年领军人才20名、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名。打造育才载体。瞄准科技前沿,策应发展战略,从深化长三角一体化人才培养合作、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6个方面,打造集人才孵化、成长、使用于一体的特色载体,形成包括沿江科创带,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两大硬核,高端绿色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三个产业基地在内的一带两核三基地科创格局,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加速成型,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机器人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支持临江新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昔日农村成为国家级企业孵化器。深化育才合作。针对高校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积极与大院大所共建研发机构,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携手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科研院所成立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实行院企双导师制,在册178名研究生中有60%达成落户协议。实施新药与平台强化项目孵化模式,由区、院双方给予项目资助和设备补贴,已吸引50多个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转化。

全方位量才适用,激活用才能量源用好用活人才,才能把人才这个最大的发展变量转化为最大的发展增量。海门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以更加积极、开放、高效的措施激活人才一池春水,推动人才把聪明才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放权灵活用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作用,以市场和同行认可为标尺,率先出台顶尖人才来海创业免评审”“企业自评专家”“全职高薪人才项目申报突破年龄、职称、学历限制三项举措,已有7名顶尖人才免评审落户海门,分别给予总额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8家企业自评专家32名,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人才津贴;2名大专学历的全职高薪人才获评东洲英才,分别给予顶额100万元创新资助。靶向激励精准用银龄人才、青年人才等分类出台专项政策,针对各自特点,有侧重地给予专项资助和精准服务,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对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邮轮制造、机器人三大重点产业人才进行专项扶持,推动政策由普适性个性化转变、资金扶持方式由大水漫灌精准滴灌转变,累计资助创新创业项目95个,发放资助金额1.2亿元。借智借力柔性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开放理念,采取柔性方式用好人才智慧。以推动人才工作全面接轨上海为抓手,促成100多家企业与上海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在上海建成的首期规模2400平方米的协同创新中心,已有蓝湾资本、首微电子等20多个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驻孵化。

全天候服务保障,增强留才吸附力服务是软环境,做好人才服务必须要下硬功夫。海门始终秉持想在企业前面,做到人才心里的服务理念,以最宽容的心态、最包容的环境,为各类人才逐梦圆梦提供充沛的阳光雨露,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优质人才生态。加强政治吸纳。在人才群体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赴延安、井冈山等地举办爱国奋斗奉献专题研修班,增强人才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注重对人才的组织引领,聚焦人才创新创业重点平台,打造红色邮轮”“红色智造”“红丝路等人才党建品牌。营造尊才氛围。建立区领导与优秀人才结对机制,在区、镇两级开设服务专线”“服务专窗,只要人才约见,工作再忙也安排,只要人才所需,难度再大也协调。把525海门人才日作为人才集体生日,以最大诚意礼遇各方英才。优化集成服务。整合22个部门、30家专业机构,成立人才服务联盟,提供51项集成化服务。按照三年新建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目标,构建从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人才安居保障体系。通过发放人才绿卡、建设人才驿站、举办·东洲愿联谊交友等活动,用心用情把服务做到人才心坎上,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在梦中留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